瞄準非紅天際線 無人機產業關鍵戰略

隨「非紅供應鏈」政策,加上烏俄戰爭催化,無人機產業堪稱近年除了AI以外,產業最夯的關鍵字,不過,這個產業因地緣政治與軍工而起,產業化情況已經不是一般理解的商業模式,算是既神秘,前景又清楚的一門新生意。

 在經濟部長郭智輝眼中,除了半導體、AI外,無人機是未來趨勢;但是從國科會的科學角度觀察,台灣雖然具備一定的研發能力,但仍面臨著紅色供應鏈競爭和技術自主性的挑戰,產業鏈尚未完善,核心技術依賴性較高,使台灣無人機產業在國際市場上缺乏競爭力。

 為了補強競爭力,國科會主委吳誠文去年底在「全國科技技術會議」中拋出將建構晶片台灣隊「Chips Team Taiwan」議題。他說,晶片台灣隊供應自己半導體需求,且供應鏈要行銷全世界,協助全世界民主自由友善國家,讓他們不會在發展系統時只能找到紅色供應鏈。

 與此同時,經濟部也在去年成立「台灣卓越無人機海外商機聯盟(TEDIBOA)」,希望帶領業者插旗「非紅供應鏈」;郭智輝更預言,明年開始產業就會上來。郭智輝會如此有信心是來自於日本。日本在2030年就預估無人機產業將有9,200億日圓市場,亦即新台幣2,000億元,但日本無人機領域多為中小企業。並透露,自己跟日本商談時,有66個中小企業願意把技術「送」給台灣,委託台廠製造。

 只是,若真如吳誠文所言,台灣在無人機產業已具有一定研發能力,為何還需要日本中小企業把技術「送」台灣?目前台灣的無人機國家隊已有160多家廠商,其中,以無人機產業,最具規模。

 台灣無人機可用於農業噴灑、台電電塔絕緣礙子的清洗、太陽光電巡航,及當作緊急空中基地台等領域,甚至大型無人機未來載貨、載客及氣象觀測應用面極廣。且台灣在無人機的自製程度應有8~9成,缺少的就是1~2成的軟體部分。

 那麼近幾年來發展又到了何種情況?依經濟部貿易署的統計,2024年無人機整機出口值為441萬美元,前四大出口國占總額逾9成,包括香港占46%,以及波蘭、美國、德國;貿易署認為,歐美地區展現出市場潛力,反映民主供應鏈偏好及對高科技應用的強烈需求。

 貿易署進一步分析,我國業者的無人機,透過排程自主飛行,並利用AI辨識蒐集資料,已經成功打入美國ODM市場。同時,美國欲對來自中國大陸的全球市占最大無人機品牌DJI(大疆)加以管制,而歐洲國家也認為陸製無人機可能帶來安全隱患,未來皆有限制、「去紅」可能,台廠有望迎接轉單效應。

 然而,業者雖然不諱言,台灣無人機產業化確實有機會!但「可靠度」與「量」是兩大關鍵,且關鍵中的關鍵就是「國防」需求。

 過去台灣業者在無人機製造上,主要多為消費產品,連大疆也曾來台取經。但國防上,無人機相比載人戰機、飛彈,已成為「消耗品」,且考量戰場環境、用途、耐用性等因素,需要高客制化,例如烏俄戰爭無人機透過無線傳輸,戰場存活可能約15%,但透過光纖傳出,存活率可能提高近倍,達30%,「戰場上通訊干擾」甚至GPS、衛星、多種無線傳輸都無法使用,幾乎不能用一般網路傳輸情境。此外,飛控上,多架群飛在商演中常常看到,但軍用的滯空時間、天候、飛行距離,甚至僚機通訊、反制等項項都是關鍵技術,台灣仍有待突破。

 去年,陸續有美國無人機或軍工產業團訪台,討論台美無人機合作。廠商私下分析,高階部分,台灣還沒具備這些「量能」與「可靠度」。也因此,要搶非紅供應鏈無人機商機,美國國防供應鏈是產業最需要突破的門檻。

查看原始新聞

※ 本文由《工商時報》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點我加《工商時報》LINE好友,財經新聞不漏接

貼心提醒:
1.本公司所提供之即時報價資訊,不代表勸誘投資人進行期貨交易,且不保證此資料之正確性及完整性。
2.實際可交易商品相關資訊請以主管機關公告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