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官齊推AI造山運動

為全力塑造台灣具「AI影響力」重要地位,產官界全都動起來!國發會主委劉鏡清22日揭示建設藍圖,強調AI新十大建設推動方案將包括「千萬AI人才與千億創投資金」,擴大學校畢業人才的AI品質和數量;同時,以國發基金發揮千億創投資金的功能,啟動「創業綻放計畫」,針對AI相關新創,投資額度可達1億元以上,能培養出具有國際獨角獸潛力的服務型機器人。

 行政院經濟發展委員會第2次顧問會議22日舉行創新經濟分組,針對「AI新十大建設推動方案(草案)」,劉鏡清指出,AI新十大建設涵蓋智慧應用、關鍵技術與數位基磐三大主軸,提出10項戰略建設,短期將推動20萬家業者導入AI,40萬個AI人才,投入千億創投基金,創造7兆產值。中期政府將推動60萬家業者導入AI、AI深入國中小日常。經發會顧問並建議,可擴大為台灣企業中堅幹部接受AI訓練及檢定。國發基金並預計8月底端出「創業綻放計畫」,備妥逾新台幣3億元銀彈作為獎金。

 此外,台灣智慧自動化與機器人協會等六個公協會,22日組成AI機器人產業大聯盟,期許2030年AI機器人整體產值突破兆元等四大目標,為台灣打造另一個護國神山。

 工研院董事長兼台灣雲端物流網產業協會理事長吳政忠、工研院副院長胡竹笙,力邀台灣智慧自動化與機器人協會理事長絲國一拜會台灣機械工業公會、工具機暨零組件公會、電機電子公會、電腦公會、台灣雲端物聯網產業協會等理事長,六大公協會會員期望結合台灣在AI、機器人、資通訊、電機電子、機械製造與系統應用等產業強項,帶領台灣AI機器人產業邁向國際。

 絲國一說,台灣機器人發展具相當基礎的軟硬體產業鏈,加入AI可使現有機器人產品升級,加上公協會會員合作,在關鍵零組件、共用平台、系統整合,將打造AI機器人生態系、讓國產化機器人落地應用與全球輸出。

 台灣AI機器人產業大聯盟訂出2030年四大目標:打造具國際競爭力的國產機器人平台4型5款,推動自主移動載具、足型、人型及特殊應用型共用平台;四大核心系統,實現關鍵零組件國產自主化,聚焦決策系統、驅控系統、感測系統、動力系統及建構MIT自主供應鏈;全面推動機器人應用在醫療、物流、農業、製造、照護、餐飲、救災及巡檢等八大產業場域落地;2030年AI機器人整體產值突破兆元,國產化、國際化、擴大內需及出口規模,提升產品價值。

(相關新聞見A3)

查看原始新聞

※ 本文由《工商時報》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點我加《工商時報》LINE好友,財經新聞不漏接

貼心提醒:
1.本公司所提供之即時報價資訊,不代表勸誘投資人進行期貨交易,且不保證此資料之正確性及完整性。
2.實際可交易商品相關資訊請以主管機關公告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