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登25K 四年新高

受惠於全球AI浪潮與陸資持續湧向香港,港股22日在基建股走升下,恒生指數上漲135.89點,收報25,130.03點,正式站上25,000點整數關口。不僅收復今年4月全球股災時的失地,更創下2021年11月以來的近4年新高。其中多檔陸港股ETF扮演反彈先鋒,一路攀高績效居前,繳出一成至三成以上的漲幅表現。

 另一方面,大陸A股三大指數22日同樣寫下年內新高,滬指收漲0.62%,報3,581.86點;深成指漲0.84%,報11,099.83點;創業板指漲0.61%,報2,310.86點。

 綜合陸港媒體報導,今年初大陸DeepSeek大模型的橫空出世,引領全球資本對大陸互聯網與科技企業的AI投資熱潮,南向資金更成推動港股大盤的主力之一。

 據統計,截至22日,南向資金今年淨買入港股約7,974億港幣,與去年全年約8,080億港幣的淨買入額僅一步之遙。恒生指數今年以來大漲逾25%,在亞洲主要股市表現居前,僅次於韓國市場。

 另外,香港宣布「颱風不停市」、放寬交易時段,同時持續完善上市制度,吸引諸多企業赴港IPO,更多標的選擇也進一步帶動資金投資港股的熱情。今年至7月中旬,港交所的IPO募資總額已高達1,240億港幣,居全球之冠。其中包括大陸電池龍頭寧德時代以410億港幣的IPO規模,成為今年集資王。

 在台掛牌的22檔陸港股ETF於22日均全數收漲,其中,槓桿型的復華香港正2今年上漲32.79%,富邦恒生國企正2、中信中國50正2上漲23.97%以上,紛紛入列全市場ETF今年來漲幅前十強榜單。

 原型ETF方面,富邦恒生國企、中信中國50、中信中國高股息、台新MSCI中國等也皆上漲逾11%。

 中國信託投信表示,近期陸港股市行情主要受惠兩大利多:一、大陸宣布擴大債券通「南向通」的投資者範圍,有助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及鞏固香港金融中心地位;二、美國對輝達等半導體企業放寬出口管制,進一步提振市場信心。

(相關新聞見A10)

查看原始新聞

※ 本文由《工商時報》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點我加《工商時報》LINE好友,財經新聞不漏接

貼心提醒:
1.本公司所提供之即時報價資訊,不代表勸誘投資人進行期貨交易,且不保證此資料之正確性及完整性。
2.實際可交易商品相關資訊請以主管機關公告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