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阻貶 全球外匯存底驟減

由於美元強升,促使印度、日本、韓國等央行動用外匯存底出手阻貶,以支撐本國貨幣,導致今年以來全球外匯存底驟減1兆美元或7.8%,降至12兆美元,創2003年開始追蹤該數據以來最大減幅。不過經濟學人智庫(EIU)指出,亞洲國家外匯存底部位相對穩健,預料不太可能重演1997年的金融危機。

EIU也表示,「多數亞洲國家持續間歇性地干預外匯市場,俾以減緩自家貨幣走貶,這些努力將有助於緩和市場波動,不過只要美元持續走強,就不太可能阻擋近月貶值走勢。」

外匯存底大幅縮水主要歸因於貨幣匯率變化。隨著美元兌歐元、日圓等貨幣勁揚至20年高點,其他貨幣換算美元的價值減少,此外,不斷萎縮的存底也反映外匯市場的壓力,意味愈來愈多央行動用銀彈力阻自家貨幣貶值。

以印度為例,今年外匯存底縮減960億美元至5,380億美元。該國央行提及,本財年(4月起)外匯存底縮減,其中67%出於資產價值變化,代表其他減幅都是因為支撐匯率的干預措施。今年以來印度盧比兌美元貶值約9%,上月一度跌至歷史低點。

日本9月動用約200億美元在外匯市場進行干預,是1998年以來首次干預匯市阻貶,約占今年該國外匯存底損失的19%。另外,捷克共和國同樣出手干預,該國外匯存底自2月以來下滑19%。

韓國央行公布9月外匯存底減少197億美元,單月縮減規模為歷來第二大,僅次於2008年10月的274.2億美元。

央行利用外匯存底捍衛自家貨幣的作法時有所聞。當外國資金湧入時,央行通常買進美元並且建造庫存,以壓制自家貨幣升值,在市況不佳時,央行則會利用外匯存底為資本外流提供緩衝。

不過,大部分國家仍有足夠火力可繼續進場干預,例如印度外匯存底比2017年的水準增加49%,足以支付9個月的進口額。


工商時報 陳怡均
貼心提醒:
1.本公司所提供之即時報價資訊,不代表勸誘投資人進行期貨交易,且不保證此資料之正確性及完整性。
2.實際可交易商品相關資訊請以主管機關公告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