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科技戰 盧明光:台灣影響力更大

中國宣布8月啟動鎵、鍺出口管制措施為市場投下震撼彈,鎵、鍺價格近日飆漲,相關產業外商擔憂中國此舉將重創供應鏈。業界並認為,中國後續還可能對稀土也祭出禁令,且歐美國家或設法強化材料供應鏈自主性,貿易保護主義緊張局面將會加劇。

綜合路透等外媒報導,與此前美國制裁中國後,中企瘋搶採購晶片相同,此次禁令公布後,美歐日半導體大廠快速向中國鎵和鍺廠商詢價,希望在8月前盡可能擴大庫存。

有中國鍺生產商表示,外企預估恐須二個月的時間,才能獲得出口許口證,該禁令讓鍺出口報價在4日飆漲7%至每公斤1,500美元。路透引述中國業者指出,對管制內容不意外,但意外的是發表時機。      

業界對禁令已有預期,因此不少專家與機構分析,此次跟隨在制裁美光後的材料禁令僅是開端,未來中國或在殺傷力更大的稀土領域祭出管制,重擊電動車和軍事裝備生產商。

外界觀察,當前態勢將讓貿易保護主義加劇,歐美廠商設法建造中國之外的原材料供應鏈。英特爾指出,其多元化的全球供應鏈,能最大限度抵禦該風險。外媒引述英飛凌的說法指出,公司在奧地利有生產氮化鎵半導體,且將在馬來西亞設廠。

德國工業界示警,歐洲對中國礦物原料仰賴程度,已超越對俄羅斯的石油和天然氣,面對未來趨勢清潔環保和數位經濟所需的原材料,歐洲要做好自給自足準備。伯恩斯坦分析師表示,鎵和鍺價格飆漲下,半導體業者除尋找替代來源,也可能尋找替代材料。

市場方面,歐美相關材料產商與回收商的股價走揚。但鎵回收商Neo Performance執行長Karayannopoulos表示,雖然正確的政策可一定程度緩解鎵供給的問題,但缺少中國產量依然很難滿足市場需求。

此外,業界也擔憂中國出口管制對科技技術升級的遏制力。有分析指出,由於中國的鎵、鍺金屬產量分別占全球90%、68%,就算企業尋找進口替代,但仍無法進行廉價採購與生產,這將嚴重打擊最尖端技術的普及性與實用程度。


dcc3593f6f09d7e68feee5c46d7af054_600X600.jpg

工商時報 袁顥庭
貼心提醒:
1.本公司所提供之即時報價資訊,不代表勸誘投資人進行期貨交易,且不保證此資料之正確性及完整性。
2.實際可交易商品相關資訊請以主管機關公告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