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憶如:綠色通膨來襲 各國央行陷兩難

持續力拚淨零轉型,我國8月碳權交易所將上路,後續明年也將課徵碳費,但轉型之路面臨考驗,尤其是減碳過程勢必面臨「綠色通膨」挑戰。台大財金系兼任教授劉憶如17日提到,各國央行在減碳及壓抑物價之間陷入兩難,現階段只能盡快把通膨治好、後續才有望降息調降利息,屆時低碳轉型才有空間,「只有物價穩定,全球低碳轉型才能大幅成長」。

北威17日舉行「企業低碳轉型策略」論壇,劉憶如以「碳市場、碳定價及綠色通膨」為題進行專題演講。對於目前國內碳費及碳交易所進度,她提到,目前有37個國家規定課徵碳稅,且定價上具未來性,例如新加坡去年每噸4美元,但也預告後續稅率規劃,5年後碳稅將暴漲10倍;而台灣則不是走碳稅,而是在明年起收取碳費,但目前價格仍未定案。

劉憶如進一步說,由政府定價收碳費,與跟碳權交易所的價格可有落差,但預計價差不會太大,畢竟碳權交易所依循市場機制,雖有限制條件,定價上也許不能完整反映市場,但應可以給政府定價上的指引,「可想像是可以想像公、民營行庫並存」,政府碳費及碳交易所價格不會差太多。

劉憶如也提到,碳價機制長期受到能源及全球通膨影響很深,但根據世界銀行報告,長期碳價應會較目前價格高出許多,「目前價格仍遠遠太低」,具體來說,2020年碳價每公噸50美元,至2030年則翻倍增至100美元,若加上通膨,更達122美元。

此外,劉憶如也指出,各國為達成減碳目標,隨之產生「綠色通膨」,將進一步帶給各國央行挑戰。由於減碳加深通膨壓力,尤其碳權價格受到原物料價格而上升,導致綠色通膨出現,當前通膨壓力仍在,又因減碳導致物價更高,恐讓減碳行動更加困難,目前各國央行都在討論相關問題,認為至少現在先把需求面通膨打下去,後續讓綠色通膨才有空間上去,「只有物價穩定,全球低碳轉型才能大幅成長」。

劉憶如也提到,高利率環境下,對於潔凈能源的競爭力較為不利,各國央行此時都希望盡快把通膨治好、後續降息拉低利息,低碳轉型才有空間。

貼心提醒:
1.本公司所提供之即時報價資訊,不代表勸誘投資人進行期貨交易,且不保證此資料之正確性及完整性。
2.實際可交易商品相關資訊請以主管機關公告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