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突降溫 美對中新禁令縮水

儘管美國高層近期不斷重申無意與中國經濟脫鉤,但美方夥同盟友對中國的科技大網愈收愈緊,不僅引發國內科企不滿,也激起中方對鎵、鍺進行出口管制。在近期美國高官接力訪中後,傳出美方對中投資設限的計畫將僅側重於半導體、AI等尖端技術,並只適用於新增投資,且政策可能要等到明年才會生效。

綜合外媒18日報導,中美科技戰從原先的5G、半導體,一路延燒到到人工智慧(AI)、雲端、量子計算等新興領域,令全球產業界憂心忡忡。但在美國高官近期接連訪中後,日前傳出「降溫」訊息。

報導引述知情人士透露,美國拜登政府先前限制對中國投資的計畫,將僅側重於尖端技術。此外,政策還要經過逐層評估審批,可能要等到2024年才會生效。

知情人士指出,美國官員計劃在今年8月底前完成方案,將評估並可能限制針對中國半導體、量子計算和AI領域的投資。限制措施可能只適用於新增投資,而且不涉及生物技術和能源行業。這與當初外界設想相比,範圍明顯有所縮小,或將使尋求採取更嚴厲、更迅速行動的對中鷹派人士感到失望。

本月剛結束訪中行程的美國財長葉倫美東時間17日也表示,任何針對中國境外投資的擬議限制都將是「狹隘目標」,新政策的針對性有限,不會是廣泛的控制,也不會廣泛影響美國在中國的投資。她強調,這並非對中國任何具體行動的報復,也不打算遏制中國整體增長。

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18日表示,中方一貫反對美方將經貿科技問題政治化、武器化,希望美方將拜登「無意對中脫鉤,無意阻撓中國經濟發展,無意圍堵中國」的承諾落實,為中美經貿合作創造良好的環境。

報導稱,美方近期聯同歐日韓等盟國形成包圍網,並加重諸如半導體產業出口禁令,科技制裁已從過往的針對特定中企,轉而鎖定產業鏈,甚至是產業本身。美國科技企業憂心,一旦美國政府制裁力道過快過重,將使美國科企平白丟失經營多年的中國市場,並反而促使中國科企走向自主壯大。且在雙方不斷衝突的過程中,也將墊高企業經營成本與物流效益。


1f4b0f8771c2c4f4ad25cc8385f4f009_600X600.jpg

工商時報 李書良
貼心提醒:
1.本公司所提供之即時報價資訊,不代表勸誘投資人進行期貨交易,且不保證此資料之正確性及完整性。
2.實際可交易商品相關資訊請以主管機關公告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