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米產業調整 產地穀價提高、降低公糧收購

盤點糧食安全存量,農委會24日表示,近2年推動稻米產業調整,去年全年稻作面積23.9萬公頃,較往年減少約3萬公頃,稻穀產量157.6萬公噸稻穀(折算糙米125.2萬公噸),接近供需平衡。產地濕稻穀價格去年迄今年第1期作都維持在每百台斤1,000元以上,為近5年最高,實質提高產地穀價及農民收益,並適度降低農友對公糧收購之依賴。

農委會指出,2021~2022年全年收購公糧稻穀數量均約36萬公噸,較前3年平均約56萬公噸稻穀,足足減少約20萬公噸稻穀;公糧庫存於同期間亦由超過90萬公噸糙米量降為60餘萬公噸糙米量。

農委會進一步指出,從提升糧食安全的角度來看,去年硬質玉米種植面積約1.9萬公頃,比起2021年增加0.4萬公頃;大豆面積約4,100公頃,較2021年增加700公頃;甘藷9,100公頃,較2021年增加300公頃,高粱由2021年零星種植成長至約850公頃。未來5年內將逐年擴大種植硬質玉米面積到3.5萬公頃、大豆1萬公頃、甘藷1.2萬公頃及高粱3,400公頃,持續提高國產雜糧自給率。

農委會表示,為掌握糧源、穩定糧價及維護農民收益,1974年起辦理公糧稻穀保價收購措施。政府收儲之公糧,除了部分以新鮮食米作為軍隊、監所、學校午餐、社會救助等主食用途,主要供作安全存糧使用,當市場糧價異常波動或遇緊急危難時,即時釋出調節供需。

農委會說明,為紓解稻作超產情形,1997年起推動「水旱田利用調整計畫」,輔導稻田轉作或每年兩個期作均可休耕種植綠肥,以調降稻米產量。2008~2010年間稻作面積約調降至24萬到25萬公頃,達供需平衡狀態,惟受2011年提高公糧稻穀保價收購價格每公斤3元,並補助烘乾包裝堆疊每公斤乾穀2元、102年起推動休耕地活化措施,稻作面積逐年增加至27萬到28萬公頃,加以國人飲食習慣西化,食米消費需求衰退等因素影響,致近年來稻作超產情形嚴重。

農委會指出,加速調整稻米產業結構及因應氣候變遷兼顧糧食安全,自2021年起推動基期年農地稻作四選三措施,輔導農民在連續4個期作中,自由選擇1個期作轉作水稻以外作物或辦理生產環境維護(即俗稱的休耕),不僅合理調減稻作面積平衡供需、提振產地穀價及提高農民收益,並可避免連作水稻衍生病蟲害加劇及土壤肥力不均情形,有助降低農民用肥及施藥成本,對農耕環境更為友善。另提供綠色環境給付,鼓勵稻田轉作種植具進口替代、外銷潛力或地方特色等轉(契)作作物,或辦理休耕,及搭配大區輪作節水獎勵,除提高稻作轉出誘因,紓緩稻米生產過剩問題,穩定供需及價格,亦有助節省農業用水。

農委會補充說明,考量全球極端氣候日趨嚴重,為提高稻米產業競爭力,並穩定農民收入,2022年第1期作起正式開辦水稻收入保險,分為「基本型」及「加強型」,保險事故除天災外,亦包括病蟲害等造成產量之減損,均在保險保障範圍。2022年第1期作全國投保件數19.2萬件、投保面積13萬公頃、投保農友20.2萬人,計14個縣市、111個鄉鎮、1.8萬位農友出險、理賠3.86億元;第2期作全國投保件數6.5萬件、投保面積7.3萬公頃、投保農友7.1萬人,計13個縣市、48個鄉鎮、3,461位農友出險、理賠4,367萬元。

貼心提醒:
1.本公司所提供之即時報價資訊,不代表勸誘投資人進行期貨交易,且不保證此資料之正確性及完整性。
2.實際可交易商品相關資訊請以主管機關公告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