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建議:健保醫衛預算編列 權責拉至府院最高層級

生醫產業因長期健康醫療投入預算不足導致標準治療與國際指引落差擴大,恐將構成不利生醫創新的隱形障礙;生技專家建議,政府應將健保醫衛相關預算編列視為投資,並將權責拉高到府院最高層級,提高預算,以強化與國際創新生態系的鏈結。

亞洲生技大會(2023 BIO Asia Taiwan)今年首度以「健康投資」為主題,舉辦「填補健康投資落差,邁向光明未來」高峰論壇,由亞洲生技大會與中華民國開發性製藥研究協會(IRPMA)聯合主辦。

IRPMA理事長勝間英仁指出,台灣優異的健保醫療體系以高可近性與優質服務享譽全球,在生醫科技國際競爭力方面處於優勢地位,加上資通訊科技專業創新,台灣在亞洲和全球的創新價值鏈中扮演關鍵角色。然而,面對激烈的國際競爭以及全球布局,跨國醫藥產業界也已看到台灣未來所面對的挑戰。

亞洲生技大會主席李鍾熙表示,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和衛福部資料顯示,我國經常性醫療保健支出僅佔國內生產毛額(GDP)的6.1%,不但遠低於美國的17.8%,德國的12.8%,日本的11.1%,南韓的8.8%,也低於多數已開發國家,影響到了平均餘命、新生兒死亡率、主要癌症存活率、可避免死亡率等重要健康指標的表現。

此外,因為健保預算不足,導致健保藥價偏低或無法列入健保給付,已經造成了醫師和病患用不到較新較有效的藥物,也無法使用基因定序等先進的醫療檢驗及儀器,以致許多病患得不到應有的治療。這情形在癌症等重大傷病特別嚴重,也讓我國起步較早的精準醫療,逐漸陷入落後他國的窘境。

與會專家指出,台灣標準臨床治療和國際的落差,長期將會引發連鎖效應,導致專業知識、經驗、人才、法規,乃至於醫療大數據的國際鏈結都可能受影響。此外,新藥臨床試驗是全球新藥研發價值鏈的重要環節,也會因為健保給付的標準治療和國際落差擴大,導致要招募到「標準病人」以參與跨國臨床試驗的難度逐漸提高,成為生醫發展的隱形障礙。

勝間英仁指出,台灣在生醫創新上有高度競爭力,若能改善健保醫療衛生預算不足的現況,將權責從衛生福利部拉高到國家府院層級,整合跨部會資源,比照歐美日先進國家提高預算,強化與國際創新生態系的鏈結,俾以邁向國際生醫創新領先者的行列。

貼心提醒:
1.本公司所提供之即時報價資訊,不代表勸誘投資人進行期貨交易,且不保證此資料之正確性及完整性。
2.實際可交易商品相關資訊請以主管機關公告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