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再提主權基金議題 首度揭露各國近年績效

立院財委會上會期提案,建議動用我國外匯存底成立主權基金,中央銀行也首度舉行公聽會討論,央行維持一貫立場,即不反對成立主權基金,但不宜無償挪用外匯存底。央行外匯局長蔡烱民近日公開演講時再度提及此議題,並揭露各國主權基金報酬率,強調主權財富基金報酬雖高,但金融危機出現時,恐無法全身而退。

政大經濟系與國際金融學院日前舉辦「2023年國際經濟與金融趨勢論壇」,會中除邀請央行總裁楊金龍專題演講,蔡烱民也受邀出席,並首度揭露各國主權財富基金投資現況。

觀察各國主權財富基金投資報酬率概況,蔡烱民指出,以近五年來看,新加坡GIC主權基金幾何平均年化報酬率為4.4%、韓國KIC主權基金則有3.39%、新加坡淡馬錫控股4.41%、挪威主權基金4.19%;而瑞士央行報酬率則是出現負1.54%。

各國主權基金報酬率高,但近年各國在金融海嘯及疫情影響下,也出現大額損失。蔡烱民指出,例如新加坡GIC在2008年損失350億美元、淡馬錫基金當年也損失383億美元,挪威政府退休基金則損失907億美元;另,在疫情爆發後,各大主權基金也出現虧損情況,去年股債雙碟,挪威主權基金更一舉損失1,670億美元,創下史上最慘窘境。

對於主權基金看法,蔡烱民重申,外匯存底與主權基金的目的不同,「兩者操作原則必然不同」,主權財富基金著重財富管理,以未來及當代國民的未來福祉為重要考量,目的在於創造更多的財富,需承擔較高的短期價格風險,以獲取長期較高的報酬率。

蔡烱民認為,主權基金平常承擔較高的風險,報酬率比較高,但發生金融危機時,往往無法全身而退,由於遭受龐大損失,平時較高的報酬率可能會被抵銷。

蔡烱民指出,外匯存底投資標的須具高度安全性及流動性,不宜承擔高風險,報酬率相對較低,否則金融危機時,如果出現重大損失,可能危及央行金融及幣值穩定的法定目標。他也提到,國際信評機構穆迪(Moody’s)的台灣主權信用評等報告,也從指出我國有充裕的外匯存底,有助於維持外匯市場秩序及金融市場穩定。

貼心提醒:
1.本公司所提供之即時報價資訊,不代表勸誘投資人進行期貨交易,且不保證此資料之正確性及完整性。
2.實際可交易商品相關資訊請以主管機關公告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