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權交易來了!碳價將愈來愈高

碳權交易與碳權相關議題已成為市場顯學。由工商時報與台灣碳資產公司、台新金控、新加坡碳交易所(CIX)共同合辦的「碳權交易來了!從新加坡經驗看國際碳權交易趨勢論壇」31日在台中登場,與會的產官學專家一致認為,隨著碳權交易時代的來臨,未來碳價將會愈來愈高。

台灣碳資產公司董事長張三河致詞時表示,2023年是人類邁入碳經濟的元年,碳是有價值的,排碳是企業的成本與負債,減碳是企業的管理績效;面對極端氣候與全球暖化,對企業來說,這將是未來淨零戰爭的企業爭霸戰!

工商時報社長陳國瑋則表示,企業未來將面對全球鋪天蓋地的綠色革命,影響企業永續經營目標,工商時報身為財經專業媒體,扮演著企業與未來趨勢的橋樑,因此舉辦這場碳權交易趨勢論壇;而碳權相關議題,未來10年企業都需重視與關注。

亞洲最大碳權交易所-新加坡氣候影響力交易所市場總監吳佳佳,在分享新加坡推動碳權交易經驗時表示,新加坡在2021年成立新加坡氣候影響力交易所,經過2年的觀念宣導、教育課程、制度建立等努力後,今年6月有了第一筆交易執行。吳佳佳還分享她在氣候變遷領域的經驗,及未來企業該如何因應落實淨零碳排的成本壓力。

有「台灣碳權交易之父」稱號的台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教授李堅明表示,全球碳交易發展20年,市場規模已達到8,500億美元,但減碳成本高,企業將面臨減碳雄心不足;而台灣淨零雄心不足,問題出在缺乏國際減碳合作動能。

台新金控首席經濟學家、同時也是台新金控永續長李鎮宇,在分享「企業如何透過永續投融資協助客戶淨零轉型」時強調,銀行放款對於ESG重視度節節攀升,「最有投資價值的公司往往不會得到最高的ESG分數,具有堅實的基本面和不斷改善的ESG趨勢的公司,未來值得關注!」

落實企業永續,更需伴隨數位轉型。論壇也邀請具資訊軟體背景、又有中國碳權管理經驗的台灣碳資產總經理劉德安,分享碳權管理的科技應用。

台灣工具機暨零組件公會理事長、永進機械總經理陳伯佳表示,追求碳中和與淨零碳排將是企業共同目標,以永進機械為例,已取得ISO 14955綠色工具機認證;永進透過智慧化的管理模式,精準計算碳排放量,進而盤查碳足跡,亦可提高產能及效率,改善能源績效表現。



工商時報 曾麗芳
貼心提醒:
1.本公司所提供之即時報價資訊,不代表勸誘投資人進行期貨交易,且不保證此資料之正確性及完整性。
2.實際可交易商品相關資訊請以主管機關公告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