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今年自由現金流量 中華信評上看1,500億元

台積電透過海外擴廠、進行長期分散風險,美國、日本、德國都已確定設廠,動輒都要投入數百億美元,然而投資帶來的明顯改善效果「可能需時數年時間」,台積電的信評公司標普全球評級和在台子公司中華信評10日指出,台積電目前的獲利能力較弱、且現金股利配發金額略為增加,但估計2023年仍將產生新台幣1,000億元至1,500億元的正自由現金流量。

「自由現金流量」( Free cash flow, FCF),簡稱自由現金流,意即「公司可以自由運用的現金」,能就此看出公司產生現金的效率,而投資人也能用它來衡量公司的營運現金流,扣掉資本支出之後是否還有足夠的資金能發放股息,以回饋給投資人,或是在未來作為投入用途、以及預留下來在景氣不佳時讓公司度過難關。

中華信評授與台積電的本地評等為「twAAA/twA-1+」,評等展望「穩定」。台積電除了正在興建的美國廠和日本廠,最近宣布將斥資約100億歐元於德國德勒斯登興建一座晶圓廠,將成為台積電在歐洲的首座晶圓廠,並將以 28/22 奈米與 16/12 奈米為主要製程技術,全面投產後月產能可望達到 4 萬片晶圓。

中華信評主辦分析師許立德指出,預測德國晶圓廠對台積電今、明年借款槓桿的財務影響程度較低,因為大額的設備遷入支出要到二至三年之後才會發生。中華信評假設,台積電 今、明年的年度資本支出為320~360億美元,較2022年市場需求下滑時的360 億美元為低,「支出的減少,應可為台積電極強健的財務體質,提供更充裕的財務緩衝空間。」

歐洲、中東與非洲地區在台積電2022年營收占比估測約為5%,中華信評認為,此項投資符合台積電擴大其全球版圖的長期策略,部分原因是為了降低主要客戶對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的疑慮,而且採取合資模式,可望爭取適用歐元區一套目標在培育當地半導體供應鏈、金額高達 430億歐元的補貼計畫。

中華信評預期,未來幾年台積電仍會將大部分投資集中於台灣的先進製程技術,其中包括採用 3 奈米與 2 奈米最先進製程技術的晶圓廠。許立德認為,台積電在美國、日本、歐洲與中國的海外擴廠計劃,不太可能在未來兩年大幅降低該公司的區域集中性風險。中華信評估計,台積電的整體晶圓產能目前約有90%位於台灣。

貼心提醒:
1.本公司所提供之即時報價資訊,不代表勸誘投資人進行期貨交易,且不保證此資料之正確性及完整性。
2.實際可交易商品相關資訊請以主管機關公告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