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藥署:對日本水產品維持既有管制

日本今(24)日下午將福島第一核電廠的核處理水排放入海,而中國海關總署也宣布,全面暫停進口日本水產品。不過我食藥署表示,目前不會改變對日本水產品的邊境管制措施,且自去年起,對日本北寄貝等13項水產品抽樣檢測氚含量,均未驗出殘留。

食藥署副署長林金富說,目前對日本水產品進口管制措施不調整,現階段也尚未看到食品風險的變化,會持續監測,數字如有變動,或有新結果,會即時對外公開。

林金富23日在例行記者會上指出,去年已和原能會合作,研發食品中氚殘留檢測方式,去年第4季共抽樣25件,今年目前已抽驗27件,生物氚均低於最小可測活度(MDA),未來這52件檢驗結果,將作為排放廢水後的對照組。

除委託台灣大學執行計畫,食藥署也召開專家會議,依專家意見、跨部會意見以及實際輸入情形,對以下水產品種類,抽樣檢測氚含量,包括日本海藻、牡蠣、白甘、青甘、海參、章魚、蟹類、沙丁魚、秋刀魚、鯖魚、鮭魚、北寄貝及海鰻等。

食藥署食品管理組副組長鄭維智則表示,由於抽樣需要抽到代表性樣本,去年已委託台灣大學執行計畫,擬定考量海洋擴散理論、廢水排放口位置、水生物生長習性、捕撈及生物生長型態、食物鏈等資訊。

食藥署說明,目前國際間,僅食品法典委員會(Codex)針對氚(H-3)、碳-14(C-14)及鎝-99(Tc-99)的總和訂有管理指標值(Guideline level, GL),其中嬰兒食品為1,000 貝克/公斤;嬰兒食品以外的其他食品為10,000貝克/公斤。

貼心提醒:
1.本公司所提供之即時報價資訊,不代表勸誘投資人進行期貨交易,且不保證此資料之正確性及完整性。
2.實際可交易商品相關資訊請以主管機關公告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