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大研究團隊「以廢治核廢」研究成果受注目 受邀福島電廠核廢水參訪

第七屆福島電廠除役學術研討會議日前舉辦,清華大學放射性核種特性學術研究團隊李傳斌博士等5人受邀參加,不僅在研討會分享「以廢治核廢」研究成果,更受邀進入福島電廠參訪,這也是日本啟動排放核廢水後,首度邀請第三方(Third Party)學術與民間團體進入福島電廠核廢水現場參訪。

李傳斌表示,參訪主要是兩個區域,除了目前仍在除汙與拆除機組零件工作的核反應爐1號至4號機以外,也查看這次正在排放氚水的ALPS(多核種去除設備)處理設施運作情況,透過現場人員解說目前氚水排放與監測情況,同時也與東京電力公司負責主要人員討論目前電廠各項除汙工作進展,現場亦有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的人員監督排放情況。

李傳斌進一步表示,「2025非核家園」為國家政策,然而過去40年運轉產生的核廢料何去何從,仍是目前主要的爭議。多年來,清大核種特性研究小組已與國內不同專業的學術研究團隊,建立跨領域長期合作,定期邀請國內外專業研究人員與舉辦各式學術討論會議,共同研究對不同的放射性核種在不同環境中長期遷移行為。

李傳斌團隊成員持續透過參加國際環境放射化學學術研討會,最終發現可利用各式不同工業與農林漁牧業廢棄原料,可解決放射性核種在環境中的輻射危害,目前已開始使用廢棄尿布與天然環保沸石作為原料,透過低碳創新技術表面處理技術後,成功應用於淨化核廢水與環境整治復育工作,並申請各國專利,後續將規劃新創公司。

「以廢治核廢」在本次福島電廠除役學術研討會議,受到日本東電公司關注與引起各國研究團隊熱烈討論,成果將可為台灣解決電廠除役後核廢料難題,未來更可推廣至世界各國。

此外,清大放射性核種特性研究團隊與日本非營利法人永續環境研究所,近日雙方已完成合作備忘錄(MOU)合作,以第三方平行驗證為共識,透過加強對農漁產品的輻射安全檢測技術與健康長期風險評估,以全球環境永續發展目標(SDGs),共同合作研發低碳環保再生材料,消除與降低在土壤中的輻射與各種毒物汙染。

同時,自今年8月開始,台灣放射性核種特性研究團隊與益鈞環保科技公司已啟動第一期產學合作計畫,預計將採用由益鈞公司的廢棄回收分解後的尿布原料,進行日本福島附近污染場址整治與輻射監測的長期研究計畫。李傳斌強調,「以廢治核廢」是目前最低碳環保且有效的解決方法,將可提供台灣未來核電廠除役後,各項核廢料工作處理與經驗參考。

貼心提醒:
1.本公司所提供之即時報價資訊,不代表勸誘投資人進行期貨交易,且不保證此資料之正確性及完整性。
2.實際可交易商品相關資訊請以主管機關公告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