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生技大會如期開幕 全球生醫發展 台灣不可或缺

儘管有凱米颱風入境,亞洲生技大會24日仍如期開幕。專家指出,亞洲已成為全球重要角色,約60%的GDP來自製造業、全球約60%的專利來自亞洲;看好台灣政府在製造、醫療產業的政策,及健保資料庫、扎實的基礎研究與跨產業合作等優勢。

 大會主席李鍾熙表示,過去12個月是動盪不安的一年,即便許多新興科技發展有所突破,但金融市場仍出現許多困境,期待今年規劃一系列活動,協助大家找到突圍的出路,開創台灣生技產業高峰。

 台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吳忠勳表示,今年大會主題為「從亞洲綜觀全球生技商機」,是台灣生技產業擴展全球的承諾。今年協會秘書長林治華代表台灣,當選國際生技協會聯盟(ICBA)副主席,不只是台灣第一人,也是亞洲首位代表,證明台灣在生物醫學、供應鏈的發展中已成為全球重要一環。

 美國美國旗艦生技創投Flagship Pioneering亞太區主席Andr Andonian表示,亞洲已成為全球重要角色,包括約60%的GDP來自製造業、全球約60%的專利來自亞洲等,亞太地區已成為創新來源,Flagship去年起進軍亞太市場,並從新加坡、日本、韓國等三國成立示範中心,拓展到其他國家,希望建立更多夥伴關係,加速生物科技、生物工程、醫學等發展,以創造更多商機。

 出生於台灣的Flagship Pioneering資深協理暨Empress Tx聯合創辦人Sabrina Yang看好台灣在製造、醫療產業的政策,及健保資料庫、扎實的基礎研究與跨產業合作等優勢,期望在Flagship Pioneering嫁接橋樑中,加強創新研究,進入全球市場。

 飛馬科技創投(Pegasus Tech Ventures)創始人兼執行長Anis Uzzaman分享美國矽谷投資趨勢,他最看好數據科學整合AI、基因編輯、生物列印結合組織工程、幹細胞、腦機介面等領域的未來發展。

 PwC新加坡和亞太區健康產業主管Zubin J. Daruwalla認為,未來健康照護(Healthcare)將會轉為健康(Health),因創新技術的發展,已可在疾病發生前即早做出醫療處理。而IQVIA亞太區總裁宓子厚指出,新冠疫情後,大型製藥將資金轉向研發,關注非傳染性疾病,監管單位也因為增強靈活性,促進藥物上市,人工智慧(AI)在藥物開發中,也造成了變革性改變。

查看原始新聞

※ 本文由《工商時報》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點我加《工商時報》LINE好友,財經新聞不漏接

貼心提醒:
1.本公司所提供之即時報價資訊,不代表勸誘投資人進行期貨交易,且不保證此資料之正確性及完整性。
2.實際可交易商品相關資訊請以主管機關公告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