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科技戰 陸重金補助指標科企

在中美科技戰愈演愈烈的背景下,大陸努力提高技術自給自足的能力,提供銀彈支持指標性企業成為常態。以半導體供應鏈來看(包括代工廠、晶片設計和封裝公司),外媒指出,包括中芯國際(SMIC)和華虹半導體等25家主要企業,2023年大陸政府對其補貼支援達到人民幣(下同)205.3億元,年增35%,而這數字僅是披露的一部分。

綜合外媒報導,在美國對中國進行晶片封鎖、雙方並在戰略科技領域較勁背景下,大陸被迫加速走上自力更生的本土化道路,官方的金援成為科企發展的關鍵。譬如,在美國拜登政府收緊半導體技術和設備出口下,大陸難以獲取先進晶片和製造設備,大陸政府只能透過對科企加大補助來推動技術發展。

南華早報研究了包括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等大陸25家最知名半導體公司的財報顯示,2023年大陸政府對這些公司的補貼達205.3億元,年增35%。而且這些補貼僅占政府對晶片行業支援總額的一部分,不包括未披露財務資料的國營與民營企業,也不包含其他形式的財政支援,譬如直接投資、稅費返還和低息貸款等。

另在華盛頓郵報分析的25家大陸科企中,赫赫有名的華為名義上雖是民企,但長年以來與大陸黨政軍關係密切,所獲得的政府補貼最多,且年年加碼。這家受到美國制裁的公司涉及資通訊、能源、軟體、晶片研發等多領域,在2023年獲得73億元的政府補貼,2022年為65億元,2021年為26億元。

至於近年在海外大出風頭的大陸電動車,其代表業者比亞迪在2023年獲得46億元的政府補貼,年增高達175.53%;晶圓代工龍頭中芯國際去年獲得約26億元的補貼,年增32.47%。報導稱,部分排名靠後的企業在政府支援下,公司業績也大幅增長。

其實除了中央與地方財政提供補貼,大陸也針對重點產業成立各類產業基金,包括今年5月成立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晶片投資基金:大基金三期,註冊資本高達3,440億元。近期江蘇、湖南、湖北等地也陸續發起設立產業基金,引導民間資本向科企聚集,提升對創新科企的支持效率。

查看原始新聞

※ 本文由《工商時報》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點我加《工商時報》LINE好友,財經新聞不漏接

貼心提醒:
1.本公司所提供之即時報價資訊,不代表勸誘投資人進行期貨交易,且不保證此資料之正確性及完整性。
2.實際可交易商品相關資訊請以主管機關公告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