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熱觀光電廠 化罩門為賣點

相較於其他類型的再生能源,地熱可說是最穩定的一種,由於台灣位於環太平洋帶,蘊藏豐沛的地熱潛力,利用地熱發電頗受期待。據台電宜蘭仁澤地熱發電廠的營運經驗發現,地熱發電主要有兩困境:廠內用電量太高、水源內含礦物質容易結晶,需要解決,並朝向「觀光電廠」方向規劃,結合溫泉等資源,讓再生能源與當地經濟共生共融。

位於宜蘭大同的仁澤地熱發電廠,由台電與中油共同負責,裝置容量840kw。台電希望利用仁澤地熱發電廠的經驗,複製到其他地區,現正評估擴建可能性。

 「廠內用電是地熱電廠的罩門」,台電主管說,傳統的ORC發電方式,要把井中的水打上儲集層發電,再壓回地下。一口地熱井「自噴」能力很好時,就像水龍頭一樣,發電量很大,但也因此,需要用很大力氣將水壓回地下;反之,一口地熱井「自噴」能力不好,也要用發電機把水抽上來,這些都會損害容量因數。

 廠內用電外,結晶是地熱發電的另一「殺手」。台電說明,地熱引出來的水,就像溫泉水,大多帶有礦物質,因此會出現結晶,以仁澤地熱發電廠為例,管線每三個月就會被結晶塞滿,清洗時間長達兩周之久。為了不讓電廠「每三個月休一周」,方式是做了一模一樣的備用管,交互使用,也正在管線塗漆、壓力值上進行研究。

查看原始新聞

※ 本文由《工商時報》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點我加《工商時報》LINE好友,財經新聞不漏接

貼心提醒:
1.本公司所提供之即時報價資訊,不代表勸誘投資人進行期貨交易,且不保證此資料之正確性及完整性。
2.實際可交易商品相關資訊請以主管機關公告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