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稅刀 砍向東南亞太陽能板

為了防止中國太陽能業者繞道東南亞「洗產地」,美國商務部美東時間29日初步裁定,對柬埔寨、馬來西亞、泰國和越南的太陽能板(電池與模組,且無論是否組裝成元件)課徵反傾銷稅,稅率最高為271.2%。而在10月1日,美國已先對上述四國的太陽能做出反補貼初裁稅率,越南最高為292.61%。這兩項貿易調查的最終裁決,預計將在明年4月出爐。

 美國本次對東南亞四國祭出高額「雙反」(反補貼、反傾銷)懲罰性關稅,主要是針對近年中國太陽能業者利用東協國家對美出口享有低關稅,且可規避美方直接對中國的「雙反」關稅,因此在當地設廠後出口美國。這扇巧門如今被美國盯上,也彰顯美國有意在綠能產品上擺脫「中國癮」的決心。

 綜合外媒11月30日報導,美國商務部29日初步裁定,柬、馬、泰、越的太陽能板以低於其生產成本的價格,在美國進行不公平銷售,提議對此徵收最高達271.2%的關稅。此次調查,是回應美國太陽能製造商聯盟貿易委員會的請願,該組織代表的公司包括第一太陽能(First Solar)、韓華Qcells USA Inc.和Mission Solar Energy LLC等。

 消息傳出後,29日第一太陽能美股股價大漲近4%,中國晶科能源ADR則下跌約3%。美方資料顯示,上述四國2023年出口至美國的太陽能板金額,分別約為:柬埔寨23億美元、馬來西亞19億美元、泰國37億美元、越南40億美元。

 報導稱,美方本次調查起自2023年,前後歷時約1年。今年4月24日,美國商務部對進口自柬埔寨、馬來西亞、泰國和越南的太陽能板發起「雙反」調查;8月,有結果顯示這些國家生產的太陽能板使用來自中國的零組件並出口到美國,以此規避美對中的「雙反」制裁;10月1日,美國商務部初裁認定這些產品受惠於非法政府補貼。

 報導指出,在官方政策與舉國體制支持下,中國已是全球太陽能產業第一大國,占有70%以上的市占率,部分產品甚至高達80%以上。2012年美國即對中國業者發動「雙反」,2018年川普首任總統任期再祭出201與301關稅制裁,但中企近年則是加速前進到其他不受關稅影響的亞洲國家設廠。

查看原始新聞

※ 本文由《工商時報》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點我加《工商時報》LINE好友,財經新聞不漏接

貼心提醒:
1.本公司所提供之即時報價資訊,不代表勸誘投資人進行期貨交易,且不保證此資料之正確性及完整性。
2.實際可交易商品相關資訊請以主管機關公告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