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多元ETF 壯大退休現金流

臺灣以發展亞洲資產管理中心為目標,隨金管會正式開放主動式ETF、多資產ETF等新金融商品掛牌,預計會為市場帶來更多亮點及活水。

 新金融商品開放成為業者兵家必爭之地,主動式ETF、多資產ETF今年上路,成為關注焦點。《工商時報》舉辦「多元ETF開新局 打造亞洲資產管理中心」高峰論壇,邀集臺灣證券交易所總經理李愛玲、臺大財務金融系教授邱顯比與陳彥行,以及政大財管系教授兼任產學副院長周冠男共同探討相關議題。

 李愛玲說,主動式ETF開放雖然參酌國際,但未完全依循國外,主管機關認為,因被動與主動不同,先就大家較能熟悉,不要那麼複雜的方式先開放,證交所會視商品發行情況充分討論後再依國際發展趨勢調整。在多資產ETF方面,目前只開放投資股票及債券,並沒開放組合型基金(Fund of Funds),目前有美國貝萊德多資產ETF,以旗下iShares的股票型基金及債券型基金發行的組合型基金。這次開放主動式ETF及多資產,主管機關盼用投資人最清楚的方式做為開放範圍,所以多資產ETF先開放被動式多資產,只能買股債。

 邱顯比點出,近年被動型ETF大幅度吸金,但長期發展缺乏主動式操作並非健康情況,藉由主動式ETF推動,也能培養臺灣在資產管理業的人才,甚至吸引海外金融專才來臺發揮的效果。

 陳彥行表示,觀察美國發行的多資產ETF,以提供資產配置、分散風險、穩定報酬為特色,且可發現到開始有整合ESG、整合主動管理策略,以及整合退休規劃三大趨勢,為臺灣未來發行多資產ETF可著力目標。

 周冠男認為主動式ETF推出,提供規劃退休目標的投資人多一項分散投組選擇。只要能夠清楚了解自己的投資目標與風險,任何商品都能讓市場完整性提高。(相關新聞見A7)

查看原始新聞

※ 本文由《工商時報》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點我加《工商時報》LINE好友,財經新聞不漏接

貼心提醒:
1.本公司所提供之即時報價資訊,不代表勸誘投資人進行期貨交易,且不保證此資料之正確性及完整性。
2.實際可交易商品相關資訊請以主管機關公告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