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率先與美達成貿易協議 關稅配額模式成焦點

美國與英國達成對等關稅宣布以來首個貿易協議後,美國總統川普9日貼文表示,許多貿易協議正在籌備中,都是好的協定。不過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受訪時指出,針對與日、韓等國談判則持謹慎態度,聲稱要與上述兩國達成協定,並非一蹴可幾。

 對等關稅談判的進程,台灣內部也保持高度關注。財政部官員表示,美對英的汽車採取的做法是關稅配額(tariff-rate quota),在關稅配額下,可讓配額數量內的特定進口商品課以較低的關稅稅率,若數量高於配額,就會課以較高的關稅稅率。

 官員解釋,有別於單純的進口配額,關稅配額不會限制進口商品數量,但會針對配額採取不同的關稅稅率,是用來限制進口,以保護國內生產。舉例來說,台灣關稅法規定,依貿易法採取進口救濟或依國際協定採取特別防衛措施者,得分別對特定進口貨物提高關稅、設定關稅配額或徵收額外關稅。

 華爾街日報報導,英國原本就向美國大量購買產品,照理來說,全球在與美國談判的過程,如果說哪個國家應得比較好的協議內容,那無非就是英國。

 但對英國而言,8日宣布的協議卻不太妙。英國將採購波音(Boeing)飛機,還擴大美國農產品進入英國市場,包括部分美國牛肉進口英國的關稅稅率從20%降至零,並且也調降乙醇關稅。

 作為交換條件,川普政府同意撤回對英國鋼鐵和汽車加徵的關稅,使得英國鋼鐵和鋁產品將豁免25%的關稅,從英國進口到美國的汽車關稅從25%降至10%,但年度出口若超過10萬輛,則將面臨25%的關稅。另外美國也豁免英國勞斯萊斯(Rolls-Royce)發動機和飛機零件關稅。

 外界注意到美方在汽車與鋼鋁關稅方面的讓步,為其他國家燃起希望,認為川普政府針對產業性的關稅,可列入談判議程。

 美國智庫外交關係協會(CFR)研究員塞策(Brad Setser)指出,這對未來的談判具指標性意義,為歐洲、日本和韓國樹立「重要先例」。

 整體而言多數英國商品仍需面臨美國向所有國家課徵的10%全球性關稅,遠高於2023年不到2%關稅。(相關新聞見A2)

查看原始新聞

※ 本文由《工商時報》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點我加《工商時報》LINE好友,財經新聞不漏接

貼心提醒:
1.本公司所提供之即時報價資訊,不代表勸誘投資人進行期貨交易,且不保證此資料之正確性及完整性。
2.實際可交易商品相關資訊請以主管機關公告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