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商轉單觀望 撤中已非首選

美國總統川普高呼「讓美國再次偉大」,今年初重返白宮後,隨即在全球範圍內發動關稅戰,中國雖是主要目標,但戰火同樣燃遍過去數年台商執行「中國+1」策略的其他國家,這場川普2.0關稅戰,台企因應變局的難度大為提高。

 4月2日美國重磅公布「對等關稅」引爆全球貿易戰火後,中國成為少數強硬反擊的經濟體。雙方過招互不相讓,美國對中國累計稅率一度上看145%,並開鍘小額包裹關稅豁免,重挫希音(SHEIN)、Temu等跨境電商;中國對美國則祭出125%反制關稅,並打出「稀土牌」反擊。

 「G2」交手為全球市場帶來動盪,經貿秩序更因此大亂。在美國大幅提高對中國商品的進口關稅後,美國航線訂艙量較過去減少至少三分之一,儘管尚未全面取消航班,但業者將超大型船舶替換為中型船隻,降低成本。

 經營美國出口市場的大陸台商普遍反映,受到145%關稅重拳影響,在陸生產的美國訂單從4月起臨時被客戶要求取消,更有甚者,部分公司面臨全廠停工。也有台企積極因應,或將訂單移回台灣,緊急提升在台產能;或是尋求透過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轉單出貨。

 廣州台協會長王慶祥指出,近年來,搶先在海外布局的企業宛如先「建水庫」,若資金或產能不足的企業無力到海外布局,則會有「更多水」流向提前建好的水庫,這是樂觀情況;反之,若美國和其他國家關稅談崩,則供應鏈移轉的成本加上高昂關稅,不如穩守大陸陣地,何況製造所需原料絕大多數仍仰賴大陸。

 自川普第一任期發起中美貿易戰以來,「供應鏈韌性」已然成為顯學,台企積極採取「中國+1」戰略,前進東協國家及更鄰近美國市場的墨西哥等地布局。東莞台商透露,儘管有極少部分企業面臨關廠,「但因為以前都有應變過了,所以十廠有九廠沒受到影響。」

 中美高層官員於5月中旬在瑞士日內瓦舉行破冰會談,中美關稅戰宣告休兵90天。美國日用品、年節商品等各式大單再度湧出,讓大陸供應商開始與時間賽跑,在最短時間內召工返廠、重啟產能,搶在90天內出貨。

 這樣的情景在過去幾年來已數度上演,跨國經貿活動飽受中美爭霸所苦。全國工業總會調查顯示,2024年有73.5%的台商對大陸市場投資信心下滑,較2023年的25.9%大幅上升,反映出對大陸經營環境的不確定性增加。

川普堵死洗產地途徑

 早期西進的台商業者,也將目光轉回台灣。目前在台製造、加值50%,才能定義為台灣製造(Made In Taiwan);但美國認定原料、半成品35%來自中國大陸,即認定為大陸產品,則在台生產的相關商品赴美也面臨卡關。

 事實上,「洗產地」是行之有年的貿易途徑,如今美國溯源調查砍向「紅色供應鏈」,高度仰賴大陸市場原材料優勢的供應商無處可躲,無論是到台灣、東南亞或是墨西哥,產能移轉成本還包括運費、稅金、當地製造成本,勤奮耕耘的台商正面對無地可耕的困境。

 廣州台協白雲分會會長張永昌直言,「只要被美國海關認定是大陸做的(商品),廠商通常無力抵抗」,但他相信,「若中美關稅好好談,其實台商出走沒有意義。」

 義烏台商協會前會長林正雄指出,台灣政府多年來鼓勵台商回流,但台灣的土地、缺電和勞工成本問題亟需解決。業內人士表示,在貿易戰背景下,許多台商有意回台布局,但現行政策並未對回台投資形成優勢,包括MIT標準和來料加工相關規範,「我們不用把訂單白白送給東南亞市場,相信台商回流對台灣會是很大的加分。」

 過去數十載,已歷經各種挑戰的台資企業,面前又是全球經貿變局再臨。不同的是,如今局勢變化快速,不確定性急速升溫,台商正急尋破局之道。

查看原始新聞

※ 本文由《工商時報》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點我加《工商時報》LINE好友,財經新聞不漏接

貼心提醒:
1.本公司所提供之即時報價資訊,不代表勸誘投資人進行期貨交易,且不保證此資料之正確性及完整性。
2.實際可交易商品相關資訊請以主管機關公告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