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瑞斌談穩定幣 不公平商品

中美兩強同步聚焦發展穩定幣(Stablecoins),一場虛擬貨幣為主的金融戰風雨欲來。兆豐銀行董事長董瑞斌31日對此表達保守看法,認為發行機構會朝利基著眼,設法爭取,但對消費者來說因無息可領、兌換不便,並不是一項公平的產品,也不具吸引力。

兆豐銀是台灣最重要的外匯專業銀行,董瑞斌本身也擔任金融總會理事長等職務,對於穩定幣的發展觀察,頗具指標意義。 這也是他首度就此當前最熱門的金融議題發表意見。

董瑞斌強調,穩定幣的誕生,是為了解決虛擬貨幣高波動性問題,美國近期通過的《天才法案》(GENIUS Act)主要有4大重點,包括穩定幣用途僅限交易(Payment)或清算(Settlement),並非投資標的,第二是不付孳息,第三是專案儲備,發行機關必須按月公布儲備機構,旨在要求透明度,第四是成立主管機關發給發行機構特許執照。

但董瑞斌認為最大的問題在於,目前還沒規範手續費,且發行機構以現金或短天期國庫券儲備,可以賺取利息,但對消費者而言沒有利息,等於發行機構跟使用者無息貸款,而用戶甚至不像在銀行存款可領利息,還可能面臨兌換不方便的情況,這是不公平的產品。

至於對大型機構而言,是否有誘因?董瑞斌說,大型企業更不該用穩定幣,因為愈大額的資金,使用穩定幣後反而會損失利息成本,且就算透過穩定幣,也沒有規避到匯率風險。換言之,從孳息與匯率風險的角度來看,亦不適合持有。

董瑞斌還說,其實早就有「台版穩定幣」,20多年前推出的悠遊卡,就採取了類似穩定幣的概念,同樣是不孳息產品,且僅限支付用途,也是百分之百放在銀行信託保管,雖然功能不完全一樣,但本質是相同的。

他還舉例說,消費者不會把大額資金儲值在悠遊卡,且台灣的銀行家數多、ATM遍布,信用卡使用十分普及還有延後支付效益;同樣的道理,相較台灣消費者現行可使用的工具,穩定幣並沒有吸引力。

至於中國大陸要發行穩定幣,董瑞斌認為,大陸希望建立自己的貨幣在國際上通用程度,加上地方大、鄉鎮金融服務少,整體市場切割的非常細,只能走數位化,這與台灣金融服務普及度已高的情形大不相同。

但他也強調,雖然台灣不需要穩定幣,不過若穩定幣的發展成為國際趨勢,主管機關應不會限制,主要就看消費者的意願,讓市場機制去決定。

查看原始新聞

※ 本文由《工商時報》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點我加《工商時報》LINE好友,財經新聞不漏接

貼心提醒:
1.本公司所提供之即時報價資訊,不代表勸誘投資人進行期貨交易,且不保證此資料之正確性及完整性。
2.實際可交易商品相關資訊請以主管機關公告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