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長陳其邁:淨零轉型 需政策、金融支持

高雄市長陳其邁19日表示,高雄近年碳排減量證明淨零減碳策略方向正確,應由大型產業帶動,帶領中小企業共同轉型,兼顧產業發展均衡,他強調,推動淨零並非要淘汰某一行業,而是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也解決社會永續與公正轉型的挑戰,此外,在淨零轉型的長征道路上,產業需要政府的金融支持與政策的支持。

 由工商時報、中國時報主辦的《2025第三屆大南方高峰論壇》19日在高雄市盛大舉行,陳其邁致詞指出,以高雄近年碳排減量數據為例,證明淨零減碳策略方向正確,並強調應由大型產業帶動,帶領中小企業共同轉型,兼顧產業發展均衡。

 他說,在快速變動的時代,關鍵在於如何將挑戰轉化為機會,高雄正著眼於「將碳負擔轉為資產」,藉由前瞻規畫與超前部署,尋找城市發展利基。

 高雄市副市長林欽榮以「高雄─從工業城市走向永續典範」發表專題演講時指出,高雄市無論淨零轉型或城市轉型,都需要智慧科技的應用,高雄能夠扮演領頭羊的角色,就是擁有台積電帶頭形成的半導體S廊帶與AI高科技產業作為後盾,才能成為我國智慧成市的典範,高雄領先全國推動的主權AI計畫,就是要智慧城市1.0邁向3.0的過程,「高雄市需要輝達,輝達也需要高雄。」

 林欽榮說,高雄市2023年的碳排4,952萬噸,比2005年基準年的6,614萬公噸,減少1,662萬公噸,比預期的減碳量還多,「高雄市可說是成功減碳的典範城市。」

 林欽榮指出,高雄去年1月發行20億元的綠色公債,為高市府節省30%的利息支出,整體的高雄綠色金融總額更達328億元,在亞洲資產管理中心高雄示範專區今年7月啟用後,高雄市打造成為全國的綠色金融樞紐,「將是可期待的」。

 為達減碳目標,高雄市設置1.25GW光電,已超越2024年原定目標的1.28倍,提前達陣,並帶動625億元的投資。林欽榮指出,高雄全力推動淨零轉型、數位轉型,將算力、應用力、人才力、整合力等「四力齊發」,要引領台灣城市的AI生態系發展。

 高雄市政府環保局局長張瑞琿以「碳費時代下的產業轉型」發表專題演講時則指出,過去中鋼年排碳量2,200萬噸,但2023年已降至1,791萬噸,足見中鋼致力於減碳的工作;另外,高雄的溫室氣體排碳量在2023年為4,952萬噸,較2005年已減量25%,最終目標是2030年減量達30%、2050淨零排放。在這樣的目標下,必須透過規畫各個策略,及提升各項技術,讓減碳行動向前邁進,每一個企業必須要從製程的排碳量,或是產品的碳足跡,制定未來製程上的改善計畫。

 張瑞琿說,全國550家排碳大戶中,高雄有108家,主要業別有能源業、鋼鐵業、石化業,高雄碳排放量占全國的五分之一,但在企業與各界的努力下,2023年已減量1,662萬噸,減量達全國第一。

查看原始新聞

※ 本文由《工商時報》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點我加《工商時報》LINE好友,財經新聞不漏接

貼心提醒:
1.本公司所提供之即時報價資訊,不代表勸誘投資人進行期貨交易,且不保證此資料之正確性及完整性。
2.實際可交易商品相關資訊請以主管機關公告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