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責聲明
歡迎您使用群益社群平台所提供的各項金融資訊服務,為維護您的權益,使用網站請閱讀以下聲明,使用者將視為同意本網站各項聲明:
群益社群平台及其資料提供者、合作結盟廠商與相關電信業者網路系統因硬體設備之故障、失靈或人為操作上之疏失導致傳輸無法使用、遲延、或造成任何資料內容(包括文字、數字、圖片、聲音、影像)遺失中斷、暫時、缺漏、更新延誤或儲存上之錯誤,群益社群平台均不負任何責任。
群益社群平台站上所提供之投資建議及參考資料內容,不得作為任何交易行為之依據,使用者依建議或資料內容進行任何投資行為所產生之風險及盈虧,均需完全自行負擔,群益社群平台不對使用者之投資決策負任何責任。
群益社群平台中之所有鏈結可能連結到其他個人、公司或組織之網站,對被鏈結之該等個人、公司或組織之網站上所提供之產品、服務或資訊,群益社群平台概不擔保其真實性、即時性、正確性及完整性。
群益社群平台對於第三人透過本網站銷售的任何商品,或提供之各種商品促銷資訊及廣告,群益社群平台均不對其交易安全、商品及服務內容負任何擔保責任,其間之所有交易、擔保、賠償責任及售後服務皆係存在於使用者與商品或勞務提供者之間,使用者應事先詳讀各項規格與活動說明,交易期間如因商品或服務提供者發生任何變故或產生糾紛,群益社群平台不負任何責任。
使用者同意群益社群平台保留修改本聲明之權利,修改後之聲明將公佈於群益社群平台上,不另行個別通知使用者。
使用者之發言不能涉及招攬、投顧行為、抬價、點位等內容(涉及個別期貨交易契約未來交易價位之研判、建議或提供交易策略之建議),若有發現此行為本網站對其留言不負任何責任,並將會刪除相關資料如文字、圖片或檔案以及會員身分。
在全球經濟重塑、地緣風險升高的時刻,深耕汽車零件產業的和大工業,正推動一場深度轉型。面對市場劇烈變化,甫轉任總裁的沈國榮接受本報專訪,提及他長達十年的集團藍圖布局都將陸續開花結果。
沈國榮表示,除和大跨足CoWos成功開發第一代檢測分選機,AI機器人也已接獲訂單,都將於明年量產出貨,可預見明年將出現第一波爆發性成長。
至於近期處於低潮的汽零本業,沈國榮透露,美國水牛城新廠可望在第四季初正式簽約租用,結合集團汽車零組件多面向布局資源整合,再加上也已有國際橡膠製品大廠確定進駐,將形成一汽車產業園區,成為進入川普關稅新政上路後的最新搶單武器,迎來新契機,三大事業體「三足鼎立」將共同撐起和大未來成長。以下為專訪紀要:
問:7月辭任和大董事長、轉任總裁,背後考量是什麼?控股轉型的戰略意義為何?
答:轉型控股是和大面對產業變局的必然選擇,我在任董事長已經十多年,覺得公司營運模式已趨於成熟,思考過後認為日常營運可以更大幅度的交給現在的經營團隊,我則把心力放在整個集團的戰略布局。
除了和大之外,集團旗下還包括高鋒、華豐、邦泰、瑞利、達佛羅及聚大智能科技等,有投資的上市公司就有7家,接下來還有進軍CoWos領域的和大芯即將進入量產,控股能統一採購共通零件,爭取議價空間、降低成本,也讓各事業體更靈活,有助於介入半導體、AI等新領域。這次的人事調度,可以說是世代交替與企業永續的起點。
問:今年美國總統川普的對等關稅形成產業在地製造壓力,對和大有什麼影響?美國廠進度如何?
答:美國對進口汽車零組件課徵高達27.5%關稅,加上主要客戶如特斯拉、通用、福特都要求供應商在美設廠,壓力很大。我們2023年就規劃新墨西哥州新廠,是正確的方向,但無奈當地設廠行政流程太慢,無法滿足客戶2027年量產時程,正好水牛城一座舊輪胎廠出售,透過同集團的華豐購入廠房,再以承租方式進駐,由於是既有廠房更已有基礎設施,重新整理後一年內就可啟用,最快2027年4月就可量產。
未來美國廠將負責供應大量單一產品,台灣廠則專注升產少量多樣產品及高毛利的精密件,包括機器人、無人機零件,由於目前已有多個客戶表達下單意願,未來美國市場貢獻度可望翻倍,再加上同集團不同零件廠進駐,打造在地供應鏈形成產業園區,相信可彼此加分拉抬。
問:在電動車浪潮與中國大陸品牌競爭下,和大汽車零件本業是否因此受到重創?
答:全球車市持續維持約9,000萬輛規模,但電動車占比已成長至約3成,我們過去多年供應特斯拉。
但隨著特斯拉赴大陸設廠後為滿足當局在地供應鏈要求,再到大陸自有品牌崛起,以低價襲捲全球,確實使得整個供應鏈結構出現很大的變化。
短期來看,燃油車與電動車比例約將維持65比35,2030年或許將演變為60比40,但隨著傳統汽車大廠也都在升級轉型,和大在傳動軸等基礎零件仍具優勢,長期受到特斯拉及傳統一線大廠認可,甚至拿到多個獨家供應專案來看,再加上未來美國設廠後的在地供應,相信和大仍相對具有較高的競爭力。
除了與客戶持續維持密切的合作關係,我看好汽車產業再一波的爆發點將來自於自駕技術,包括無人計程車、無人卡車的推進,能顯著降低運輸成本,技術成熟後將帶出新的需求。和大已參與跨州卡車隊計畫,提供專屬傳動系統,預計2027年可望量產。
問:和大跨入半導體封測,何時能看到成果?競爭優勢為何?
答:和大在齒輪檢測、機電整合累積50年經驗,正好能延伸至封裝測試設備。旗下和大芯已完成第一代半導體封裝測試檢測分選機原型機,機台體積較小、自動化上下料速度快、冷卻技術領先,12分鐘內能把溫度降到攝氏零下40度,比同業快3倍。今年在相關驗證通過後就可試量產,2026年正式出貨,我們設定2027年目標年產500台,將逐步挑戰市場領導者。
問:展望未來,台灣汽車零組件產業最大挑戰與機會是什麼?
答:最大挑戰是地緣政治與客戶在地製造壓力,設廠成本與效率都很嚴峻,但危機也是轉機,一旦符合「美國原產地」標準後,產品可享零關稅。另一方面,多元發展已成為生存的重要出路,包括AI機器人、無人機、自駕車等新興科技,都為台灣精密機械業開啟藍海。
查看原始新聞
※ 本文由《工商時報》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點我加《工商時報》LINE好友,財經新聞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