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規模動員5,000人 臺灣農村社會文化調查成果展開幕

台灣經濟發展從農村開始,時至今日已鮮少有民眾認識農村。中央研究院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攜手合作的「臺灣農村社會文化調查計畫」,歷經近五年的調查,累計投入約800名調查人力,受訪者4,200餘人,完成近9,000份問卷,為台灣近代史上空前的大規模行動。以目前公、私部門對農村社會的漠視,此類調查恐怕必將絕後。

「臺灣農村社會文化調查計畫」成果展19日開幕,即日起在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文物陳列館展出,過去五年的大規模調查內容僅有四天的公開機會,其餘時間民眾一律要進到計畫建置的「臺灣農村人類生態調查資料庫系統」(https://scsrt.ascdc.sinica.edu.tw/intesys/)查詢。

中研院表示,根據計畫蒐集的大量文獻、口述錄音及影像資料,其中許多為幾近失傳的民間俗諺、歌謠、技藝,以數位化工具處理並保存在「臺灣農村人類生態調查資料庫系統」,包括影音、數字與文字材料,能廣為政府相關部門、學界及一般民眾所用。而為提高民眾對農村的了解,研究團隊也建置「臺灣農村數位博物館」(https://rural.openmuseum.tw/),將調查成果介紹給社會大眾,並增加互動性及參與。

計畫總主持人中研院院士王明珂表示,在學術與現實考慮下,該計畫在全臺挑選50餘處、約100個村里,進行質化與量化的雙向資料蒐集,期望為過去和當代臺灣農村保留豐富記錄,以為研究、思考臺灣農村時代變遷、現況及未來發展的堅實基礎,也為活化農村傳統技藝、文化資產提供一記憶庫房。而在史研所的成果展現場,也展出臺灣各地、各種農漁產業的「臺灣農村人類生態志」,是這項計畫重要的質性調查成果。

貼心提醒:
1.本公司所提供之即時報價資訊,不代表勸誘投資人進行期貨交易,且不保證此資料之正確性及完整性。
2.實際可交易商品相關資訊請以主管機關公告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