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金融業能追上星港? 產學界:應鼓勵整併擴大規模

(中央社記者謝方?台北2023年11月26日電)金管會
希望台灣「媲美星港」成為亞洲高階資產管理中心,
但近年金融業產值對GDP貢獻比幾乎零成長,產學界
建議,政府應鼓勵銀行業整併擴大規模,政策上監管
及興利應並重。

近年美中貿易戰、香港反送中運動爆發,為趁勢吸
引高資產客戶來台,金管會2020年8月推出「媲美星
港」財管2.0方案,自2021年起台灣金融保險業產值突
破新台幣1.4兆元,但對GDP貢獻比幾乎零成長,2022
年更降至6.41%。

同一時間,香港金融保險業產值對GDP貢獻攀抵至
21.59%,創近10年新高,相比2013年增加5.87個百分
點;新加坡金融保險業產值占比達13.72%,相比2013
年增加2.67個百分點。

金管會官員解釋,金融業產值受價格及業務量決
定,其中,業務量可透過爭取台商資金回流而衍生的
業務、推動財管2.0、新種業務增加、原有業務量如放
款餘額或證券交易量增加等4方向推動成長。

另一方面,利差或手續費會影響價格,官員坦言,
國內新台幣利差比不上國外美元利差,加上金融業手
續費收費低廉,如許多銀行不敢收取信用卡年費;但
若提高利差,台灣中小企業占比超過9成,中小企業
及自有住宅借款戶成本也就相對提高了。

民營銀行主管認為,台灣對外資匯入達一定規模者
有管制,規定必須在一定時間內投入台股,否則必須
匯出,對國際資金流入意願難免會有影響,如新加坡
對外資資金匯入基本上沒有管制,相對容易成為國際
資金流中心。

他進一步指出,2012年底國泰金、富邦金、中信金
及兆豐金4大金控占台股市值的5.4%,10多年後被電
子股取代、占台股市值比降至4.7%;但新加坡星展銀
行、華僑銀行及大華銀行2012年底市值占比為
19.3%,現在一路升至38.9%。

這名主管說,台灣金融業對GDP貢獻比幾乎持平,
不代表台灣金融業沒進步,台灣整體GDP會成長,金
融業產值也在成長,但星港市場不限於當地,資金流
更多的是國際資金,台灣只能賺國內池子裡的資金,
當金融業不夠國際化,自然難以提高競爭力。

台灣金融研訓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員賴威仁認為,
台灣金融業對GDP貢獻比持平,可能是其他產業成長
更為顯著,近年台美發展較偏重科技業,星港GDP組
成則由金融業占大宗。

賴威仁表示,星港重要金融業務發展都不是侷限於
國內貨幣,而是經營其他貨幣,成為區域調度中心,
若金融發展幣別侷限本國貨幣,成長空間會稍微受
限,台灣有不小規模資金錢進海外,政策面應思考如
何吸引台商及台灣相關資金回流至國銀OBU或海外分
行,鼓勵銀行開拓外幣計價的金融商品或服務。

台新金首席經濟學家李鎮宇提出3點建議,第一,
台灣銀行業市場過於飽和且規模零碎化,政府應鼓勵
金融業整併提高競爭力,並應從「公公併」先行,展
現示範效果。

其次,政府監管重於興利,不利金融業創新,若適
度放寬監管、更重視台灣金融業對GDP貢獻比是否成
長,對金融業競爭力會有助益。

第三,李鎮宇觀察,台灣各政黨總統參選人政見,
提到的多是產業政策,未提如何興利,促進金融產業
發展,金融業身為服務業的領頭羊,當政府拉動金融
產業的薪資及競爭力後,才能進而拉抬整體服務業發
展。
貼心提醒:
1.本公司所提供之即時報價資訊,不代表勸誘投資人進行期貨交易,且不保證此資料之正確性及完整性。
2.實際可交易商品相關資訊請以主管機關公告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