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接單國內生產占比創高 專家分析供應鏈移轉2主因

(中央社記者劉千綾台北2023年06月30日電)美中貿
易戰帶動供應鏈移轉,加上近年半導體出口暢旺,台
灣111年外銷訂單國內生產比率提高至50.1%,專家表
示,台廠生產基地主要轉往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台廠
也遵循蘋果「中國+1」策略,持續多元布局,但須克
服資源和人力等挑戰。

經濟部今天發布「外銷訂單海外生產實況調查」指
出,台灣111年外銷訂單、國內生產比率提高至
50.1%,創下100年有調查以來新高。中國大陸及香港
生產占比39.2%,為有調查以來首次跌破40%;東協生
產占比為4.6%,首次超越歐美地區的3.9%。

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東協研究中心主任徐遵慈今天
接受電訪表示,台灣國內生產占比增加主因除了國際
需求增加,進而拉升半導體出口,2018年美中貿易戰
後,受惠供應鏈移轉效應,台灣近年對美國出口也快
速增加。

至於中國大陸及香港生產占比降低,徐遵慈表示,
去年遭遇疫情期間嚴格的封城和非經濟因素考量,加
上中國生產的貨品出口到美國的難度提高,台商降低
在中國產能,或轉型為內需市場導向的服務業和房地
產,以出口導向的製造業占比因而降低。

中央大學台經中心執行長吳大任告訴中央社記者,
美中貿易戰後,美國對中國產品課徵較高關稅,雖中
港生產占比持續下降,但仍具一定重要性,出口數據
顯示,中國單月出口金額約3000億美元,台灣為300
多億美元,顯見中國仍為全球供應鏈重要一環。

吳大任表示,短中期而言,廠商要放棄在中國生產
有難度,關鍵仍在美中關係,若美中對抗得以緩解,
仍有許多台商願意留在中國生產,因台商長期已在中
國建立生產效率和體系,而中國龐大的消費市場也不
容忽視。

另一方面,台灣近年積極推動新南向政策,徐遵慈
表示,美中貿易戰之前,台廠前往東協國家投資主要
集中在越南和新加坡,近年台灣廠商除將產線從中國
移到東南亞,從台灣新增加的投資也快速增加,較大
筆的投資案包含鴻海在泰國投資電動車、聯電在新加
坡布局半導體產業等。

台廠國際布局除選擇東協國家,徐遵慈表示,配合
美國近岸外包政策和補貼電動車的降低通膨法案,墨
西哥具鄰近美國的地理位置優勢,以及透過美國-墨
西哥-加拿大協定(USMCA),出口到美國可享有零
關稅待遇,使墨西哥近年來成為生產基地移轉的熱門
國家。

不過,徐遵慈提醒,台廠調整生產基地的同時,也
須考量當地勞工和環境條件是否能負荷製造業生產,
避免供應鏈過度集中造成缺工風險;而在通膨壓力籠
罩下,歐美需求轉弱,今年在越南的台商反應出現
「懸崖式」掉單狀況,台商現在也面臨限電等危機。

吳大任表示,廠商在供應鏈移轉面臨語言差異、人
力成本和供應鏈配合等挑戰,到其他國家建立生產體
系須考量上下游廠商,並非短時間可以達成;囿於美
中對抗的現狀,台廠也面臨兩難,但原則上遵循蘋果
「中國+1」的投資策略,移轉至越南、印尼等東南亞
國家生產為趨勢。
貼心提醒:
1.本公司所提供之即時報價資訊,不代表勸誘投資人進行期貨交易,且不保證此資料之正確性及完整性。
2.實際可交易商品相關資訊請以主管機關公告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