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有價時代來臨 經部砸百億拚3年4千家廠商減碳有成

(中央社記者劉千綾台北2023年08月6日電)碳有價
時代來臨,製造業減碳成當務之急。經濟部砸新台幣
約110億元祭出人才培訓計畫並補助廠商「以大帶
小」,鼓勵以1家拉10家方式,串連供應鏈共同減
碳,每案最高補助3000萬元,目標3年輔導4000家廠
商升級轉型。

碳權交易所7日將掛牌上路,減碳已成為企業顯
學,相較於大廠較完整碳管理能力,台灣許多中小型
製造業面臨減碳壓力較大,其中又以電子資訊、機械
及金屬扣件業者為主。

經濟部工業局接獲業者反映中小企業的人手和資源
比較不足,因此今年初啟動CEO淨零列車,透過培養
高階主管的減碳知識,並攜手產業公協會舉辦線上線
下說明會,協助企業由上而下的人才培訓。

掌握自身碳排量是企業減碳的第一步,經濟部推出
線上「碳估算工具」,協助企業碳盤查,找出製程中
的排放熱點,另透過籌組專家團實地訪查,協助廠商
制定有效的減碳計畫,包含能源管理、汰換設備、運
用減碳技術等。

台灣製造業上下游合作關係緊密,為鼓勵業者共同
減碳,經濟部祭出補助措施包含「以大帶小製造業低
碳化及智慧化升級轉型補助」,提供1+4(1家中心廠
帶領4家合作業者)智慧化最高2000萬元補助,及1+
10低碳化最高3000萬元。

另外,針對10人以上的中小型製造業,提供個案每
家最高500萬元補助,9人以下則為300萬元。

經濟部的「淨零輔導案例整合平台」8月正式上
線,業者可依照需求自選設備別或產業別,查詢跨部
門減碳資源輔導及客製化措施。

經濟部表示,透過碳權交易所購買排碳額度,雖然
可以滿足廠商需求,不過「自己減碳最實在」,不僅
達到國際客戶減碳要求,也能將多餘碳額度釋出到交
易市場。

環保署明年將針對約500家排碳大戶開徵碳費,面
對業界關切的碳費制定,經濟部官員表示,考量產品
出口競爭力,持續和環保署密切討論,在制定碳費時
須參考國際標準與景氣枯榮期,也會替企業爭取自主
減量認定項目,提高產業減碳誘因。

此外,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今年10月起
試行申報,2026年將正式實施。經濟部官員表示,與
歐盟爭取彼此認可碳查證機關,降低廠商出口成本,
與國際淨零趨勢接軌,成為企業綠色轉型的重要助
力。
貼心提醒:
1.本公司所提供之即時報價資訊,不代表勸誘投資人進行期貨交易,且不保證此資料之正確性及完整性。
2.實際可交易商品相關資訊請以主管機關公告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