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入碳權交易時代 學者:須與國際接軌避免重複交易

(中央社記者潘智義台北2023年8月7日電)台灣碳權
交易所今天成立,節能減碳進入一個新里程碑。學者
指出,台灣已有碳權可做為交易標的,重點是「氣候
變遷因應法」的子法須完成立法,且台灣碳權交易所
須與國際碳權交易機構的平台連結,避免碳權重複交
易。

出任台灣碳權交易所董事長的台灣證券交易所董事
長林修銘表示,碳權交易所主要可分為國內碳權交
易、國外碳權買賣及碳諮詢3大營運項目。

●碳權交易所初期著重碳諮詢 交易須待法規完備

林修銘指出,成立初期將先以教育及資訊提供為
主,協助政府政策宣導,辦理碳盤查、碳中和、碳關
稅等議題的教育訓練活動;待環保署完成氣候變遷因
應法的子法修訂及立法程序後,才能正式交易。

台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教授李堅明接
受中央社採訪直言,除了法規的完備之外,台灣碳權
交易所與國外碳權交易機構的交易平台資訊連結尤其
重要,國際碳權交易,需獲得認證標的,更應避免重
複交易,「碳權的所有者是誰,必須十分清楚」。

李堅明認為,台灣有豐富的證券交易市場經驗,可
以應用到碳權交易市場,即便碳交所主管機關是環保
署,但金管會卻是不得不介入,由證交所出資成立台
灣碳權交易所,並由證交所董事長出任碳交所董事
長,並負責營運;與證券市場不同之處,就是證交所
負責台灣股市,但台灣碳權交易所卻是兼顧台灣碳權
與國際碳權交易,以及與全球碳權交易機構的資訊須
充分連結。

林修銘坦言,台灣碳權交易所目前僅是將碳權當做
金融商品交易的方向規劃,未來一切將以主管機關環
保署的規劃為準;至於國內碳權交易部分,也要等
「氣候變遷因應法」子法訂定完成後才能實現。

●碳權交易如證券一樣 具價格發現功能

李堅明說,碳權交易就像證券交易一樣,具「價格
發現」的功能,除有碳權交易者第一次出售的初級市
場,也如同證券市場一般,具備常見的次級市場交
易;至於是否讓碳權當金融商品交易,反而不是重
點。

他強調,世界各國減碳的目的是避免溫室效應擴
大,影響地球生存環境,所以跨國合作是必然的結
果;尤其對於易減碳排的產業鼓勵減碳,對不易做到
的高污染產業,則在儘量減碳的原則下,可以透過買
碳權來達標,向有能力減碳者購買碳權,進而達到鼓
勵有能力減碳者多減碳的目的。

在整個社會朝向低碳轉型的架構下,發展綠電者可
以得利,也透過交易轉換成碳權。售出碳權者可以是
本國企業,也可是外國公司,在合作的概念下,只要
能達成全球減碳的目標即可。

李堅明解釋,企業購買碳權主要是符合法遵對象的
要求,或許是企業所在地的政府要求。台灣企業要符
合國內的法令規範,也可能是客戶對供應鏈廠商的期
待或要求,如蘋果要求供應鏈廠商達到一定減碳標
準。

而航空業者為符合國際民航組織減碳要求,也可透
過碳權交易達到門檻。他舉例指出,如某企業需減碳
5000單位才符合法規要求,但自行減碳只達3000單
位,剩下的2000單位就可以靠買碳權來達標。

他直言,不同的國際組織對碳排的要求不一,但全
球一起減碳,避免溫室效應擴大,這是人類社會的共
識。

●台灣須與國際機構對接 追縱碳權移轉

李堅明指出,歐洲最早實施碳權交易,亞洲是日本
東京都在2010年開始交易碳權,中國在2012年由部分
城市試點;但以國家來看,則是韓國在2015年開始推
動碳權交易,且在證券市場以金融商品型態進行交
易,新加坡在2021年由民間主導成立碳權交易所。

李堅明分析,台灣目前國內碳權約有2300多萬噸,
為企業依自願減量專案形成的碳權,包括封廠減碳、
燃料替代、節能等方式取得碳權,將來只要環保署的
後台支援台灣碳權交易所,這些碳權均可交易。

他說,「碳權的移轉、追縱很重要」,除了像股票
集中市場,將標的掛牌、報價、撮合,交易者有自己
的帳戶,但資訊系統卻與股市不盡相同;因為有國內
標的賣到國外,也有國外機構的碳權賣到台灣,「最
重要的是必須與環保署對接,且須與國際機構對
接」。

●騎自行車里程能否列碳權?如何換算認證是關鍵

自行車大廠巨大機械執行長劉湧昌在台北國際自行
車展曾建議,政府應鼓勵騎乘自行車減碳,期待能讓
騎乘微笑單車(YouBike)里程數可列為碳權;如果
有必要,巨大也可成立一個碳權交易所,交易自行車
碳權。

李堅明表示,除了今天成立的台灣碳權交易所,事
實上已有碳權交易經紀商,撮合台灣的企業交易碳
權,但就是信賴度不足,因而才有政府出面成立碳權
交易所的需求。

李堅明坦言,騎自行車公里數確實有機會成為碳
權,並進行交易,但須提出有效的「減碳方法學」,
減多少才能列為碳權,才能獲國際認證;現階段可行
的做法,是由巨大提出「減碳方法學」,向環保署註
冊,並向國際組織申請認證。

他進一步解釋,特斯拉電動車也是低碳交通工具,
但各國認知的減碳標準卻不相同。政府針對運輸工具
訂定標準,可以鎖定汽車,將油車、電車之間劃出一
條線,計算電動車產生的碳權,讓油車生產業者購買
碳權,並將成本反映在油車售價,進而鼓勵電動汽
車。

不過,他認為,政府很難在自行車、機車之間劃出
一條線,如何計算騎自行車的碳權,鼓勵騎自行車、
少騎機車,在政策上仍有其不便之處。
貼心提醒:
1.本公司所提供之即時報價資訊,不代表勸誘投資人進行期貨交易,且不保證此資料之正確性及完整性。
2.實際可交易商品相關資訊請以主管機關公告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