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備碳14、碘129檢測能力 核安會盼經費支持

(中央社記者曾智怡台北2023年11月29日電)立委質
詢指出福島核處理水內所含放射性元素共9種,但核
安會僅監測7種,漏掉碳14和碘129。核安會輻射偵測
中心坦言,目前確實無法檢測到碳14和碘129,盼獲
得經費支持,以完備檢測能力。

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今天邀請核安會主委陳東
陽列席報告業務概況並備質詢。

日本東京電力公司20日結束福島第一核電廠第3波
核處理水排海作業,預計2024新年後排放第4波核處
理水入海。

國民黨立委鄭麗文質詢表示,放射性物質海域擴散
海洋資訊平台共編列新台幣1122萬9000元,但網頁設
計仍待改善,尤其核處理水對漁業影響甚大,網頁卻
無當天即時監測資訊,僅有一週的模擬預測,反觀日
本政府在港口每10分鐘更新一次監測結果,東京電力
公司也是每一天公告海水輻射監測。

陳東陽表示,一週預測是針對海水擴散模擬,相關
檢測結果則是放置跨部會整合平台,包含海水、漁
獲、日本進口食品、海洋生態等。

鄭麗文指出,環團調查發現福島核處理水內所含放
射性元素,包含氚在內共9種,但核安會僅監測7種,
漏掉碳14和碘129,然而這些都攸關食品安全,例如
碘129會殘留在人體、骨骼、牙齒等數十年。

陳東陽表示,核處理水經過ALPS系統,最後無法過
濾的是氚和碳14,而碳14排海後已低於日本安全標準
1/10,氚則無法,因此主要著重監測氚含量;至於其
他放射性元素,在境外海域包含金馬和黑潮流域都有
檢測。

核安會官員補充,環團是初始分析日本排放可能含
有核種,並無考慮實際殘存過濾後的核種濃度。

鄭麗文進一步詢問,日本海水環境省報告檢測出7
種放射性物質,且已分別在今年5、9月公布監測結
果,為何台灣只公布兩種?

輻射偵測中心主任徐明德表示,日本是事故國,放
射性核種濃度較高,因此可測得,而台灣距離日本
2000公里,上述7種量測出結果都是小於最低可測
值,「不管頻率多少都測不到」。

但他也坦言,國內在碳14和碘129方面,確實在建
立檢測能力中,「我也可以老實說目前沒這個能力,
希望委員多多支持相關經費」。
貼心提醒:
1.本公司所提供之即時報價資訊,不代表勸誘投資人進行期貨交易,且不保證此資料之正確性及完整性。
2.實際可交易商品相關資訊請以主管機關公告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