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所22日首批碳權交易 4大公股金控有意搶頭香

(中央社記者張璦台北2023年12月11日電)台灣碳權
交易所預計12月22日啟動首批碳權交易,挹注企業往
淨零目標邁進,財政部轄下4大公股金控均著手評估
「搶頭香」買進碳權,以中和掉用電、商務旅行等產
生的碳排。

台灣碳權交易所今年8月正式揭牌,預計12月22日
啟動碳權交易,首批掛牌碳權來自於亞洲、非洲與南
美洲等7國,依據規劃,每噸二氧化碳當量訂價落在
約5美元至15美元,初期僅限國內法人購買。

碳交所規劃,每天交易時間為上午9時至下午3時30
分止;買方以本國法人為限;企業買進碳權後,不能
再把碳權放在碳交所平台轉售,使用上則端視業者各
自用途以及供應鏈要求進行安排,未設定「有效期
限」。

隨碳交所將啟動首批碳權交易,兆豐金控、合庫金
控、第一金控與華南金控,都已磨刀霍霍評估買進。

公股金控高層指出,公司每年都會設定減碳目標,
今年隨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解封,子
公司業務成長下,商務差旅頻率增加不少,因此距離
達成目標仍有一段缺口,公司規劃以此為基礎,評估
屆時要買進多少碳權,以中和掉碳排。

另一名公股金控高層表示,雖然金融業者本身排碳
量不高,但仍有能源利用等間接排放需要「碳中
和」,加上金融機構作為支持全產業發展的核心力
量,也要跟著趨勢走,響應淨零目標,因此「我們第
一批(碳權交易)就有意願」。

碳交所指出,依氣候變遷因應法規範,國外碳權確
實有機會抵充碳費,但須待相關子法訂定,以及政策
明確規範;不過,以目前的狀態而論,首批在碳交所
掛牌國外碳權,尚不能抵充國內課徵碳費,也不能直
接抵充歐盟依「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課徵碳
關稅;國內企業購買首批國外碳權的好處就是做「碳
中和」。

碳交所說明,企業減碳期盼達到淨零的目標,但減
碳之後還未達標的部分,可購買碳權抵充,在排碳、
減碳或購買國外碳權「正負抵消」後,達到「碳中
和」。
貼心提醒:
1.本公司所提供之即時報價資訊,不代表勸誘投資人進行期貨交易,且不保證此資料之正確性及完整性。
2.實際可交易商品相關資訊請以主管機關公告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