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所首批碳權逾5萬噸上陣 預計近30業者參與交易

(中央社記者張璦台北2023年12月18日電)台灣碳權
交易所將在22日啟動首批國外碳權交易,據了解,將
上架來自亞洲、非洲與南美洲等地區,合計超過5萬
噸由黃金標準(GS)等認證的碳權,可望有27、28家
企業參與交易,包含傳產、金融業。

台灣碳交所今年8月正式揭牌,將於12月22日啟動
碳權交易,首批掛牌碳權來自亞洲、非洲與南美洲等
地區,依據規劃,每噸二氧化碳當量訂價落在5美元
至15美元,初期僅限國內法人購買,預期將有27、28
家業者參與首批交易。

目前已表態將買進台灣碳交所首批國外碳權的業
者,包含中鋼規劃購買500噸,主要用於產品碳中
和;以及多間公、民營金控,購買量預估也是百噸起
跳,以中和掉商務旅行等產生的碳排。

據了解,台灣碳交所上架的首批國外碳權總計將有
超過5萬噸,由國際獨立機構黃金標準(Gold
Standard;GS)等認證。

有意買進碳權的業者,需先準備申請文件、加入會
員,開立買家專屬帳戶(以公司為單位),瀏覽平台
上的國際碳權專案及價格,且買家要預先存入足額款
項到信託專戶,購買專案後於平台下載電子發票,碳
交所會辦理碳權移轉及註銷,買家可在平台下載查詢
相關明細。

根據碳交所規劃,每天交易時間為上午9時至下午3
時30分止;企業買進碳權後,不能再把碳權放在碳交
所平台轉售,目前使用上端視業者各自用途,以及供
應鏈要求進行安排,未設定「有效期限」。

依「氣候變遷因應法」規範,國外碳權確實有機會
抵充台灣碳費,但須待相關子法訂定,以及政策明確
規範;以目前的狀態而論,首批在碳交所掛牌國外碳
權,尚不能抵充國內課徵碳費,也不能直接抵充歐盟
依「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課徵碳關稅;國內
企業購買首批國外碳權的好處是做「碳中和」。

也就是說,企業減碳期盼達到淨零的目標,但減碳
之後還未達標的部分,現階段可購買碳權抵充,在排
碳、減碳或購買國外碳權「正負抵消」後,達到碳中
和。
貼心提醒:
1.本公司所提供之即時報價資訊,不代表勸誘投資人進行期貨交易,且不保證此資料之正確性及完整性。
2.實際可交易商品相關資訊請以主管機關公告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