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所開放全台企業免費開戶 架上仍有數萬噸碳權

(中央社記者張璦台北2023年12月22日電)台灣碳權
交易所今天啟動國際碳權交易,首波邀請制27業者購
逾8.8萬噸,碳交所表示,同步開放所有台灣企業免費
開戶,審核時間約需一個月,架上還有「幾萬噸」可
供購買,會持續努力媒合符合標準的商品,助攻國內
企業布局淨零。

碳交所今天舉行「啟航碳交易、引領新時代」零碳
新經濟論壇,並啟動國際碳權交易平台,第一波8萬
8520噸碳權,每噸價格落在3.9美元至12美元,交易總
金額80幾萬美元,傳產、科技、金融業一共27家企業
「搶頭香」買進,加計其子公司,已有超過40間業者
在碳交所開戶。

碳交所總經理田建中在論壇中指出,首波國際碳權
交易情況比預期熱絡,碳交所先前鎖定30家上市企
業,原本認為只有一半會買,最終有27家共襄盛舉,
且另外3家不是沒意願買,而是因為作業流程來不
及。

田建中表示,台灣地狹,難以像他國一樣大面積植
樹造林,工廠與工廠之間鄰近,排碳密度相當高,在
與企業交流過程中,他發現大公司並非不減碳,而是
已經很努力減、尤其是半導體製造業。

不過,好不容易優化了製程,卻遇到減碳要求,田
建中舉例,比如極紫外光微影製程耗電量更大,這是
產業先天的特性,達到完全淨零確實有難度。

他進一步指出,現在已有不少企業擘畫減碳藍圖,
值得欣慰,不過,路徑多半是「畫直線」,比如到
2050年要減到零、每一年該減多少量,剛開始可能很
好減,但事實上,減碳難度是「等比級數」增加,尤
其在減碳技術尚未成熟、普及之際,碳交易機制成為
比較利益法則下的產物。

台灣為出口導向國家,面對不減碳就淘汰的壓力,
田建中說,碳交易機制可說是「救生索」,且國際供
應鏈減碳要求是一環接一環,日後「以大帶小」勢必
會發生。

他表示,先前就有中小企業希望在台灣碳交所開
戶,但首批交易屬於邀請制,今天才正式開放所有國
內法人免費開戶,審核過程約一個月,目前架上仍有
「幾萬噸」經過認證的國際碳權可供購買,碳交所也
會持續努力媒合符合標準的商品,助攻國內業者布局
淨零。

至於碳權交易何時會迎來全面大爆發,田建中認
為,可能須等到2、3年後,企業實質需求才會非常強
烈。

根據碳交所國際碳權交易平台交易規則,買方以本
國法人為限(需支付5%交易手續費),賣方得為外國
或本國法人;交易時間為平日上午9時至下午3時30
分,假日則與台灣的銀行業通行假日相同。交易單位
為一噸二氧化碳當量,交易貨幣為美元;初期以定價
交易為主,輔以開放賣方依市場供需予以調整價格。

企業買進碳權後,不能再把碳權放在碳交所平台轉
售,目前使用上端視業者各自用途,以及供應鏈要求
進行安排,未設定「有效期限」。
貼心提醒:
1.本公司所提供之即時報價資訊,不代表勸誘投資人進行期貨交易,且不保證此資料之正確性及完整性。
2.實際可交易商品相關資訊請以主管機關公告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