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國打壓外商補貼本土 釀產能過剩惡果

(中央社台北2024年05月15日電)中國電動車、太陽
能與鋰電池出口不斷擴張,歐美國家紛質疑中國「產
能過剩」,分析指出,中國以罔顧民生和打壓外商的
手法,並大舉補貼製造業,才造成如今產能過剩,而
對他國構成威脅。

紐時報中文網今天報導,約10年前中國官方頒布雄
心勃勃的「中國製造2025」政策,力促中國在10個先
進製造領域以本土產品取代進口。

這個戰略的運作由監管機構限制中國家庭投資選
擇,於是民眾只好把大量的錢存入銀行,儘管存款利
率很低,如此才能方便金融機構把資金以低利率,貸
給初創公司和其他企業。

據中國央行統計,中國工業淨貸款由2019年的830
億美元(約新台幣2兆6730億元)增至去年的6700億
美元;德國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Kiel Institute for the
World Economy)則估計,超過99%的中國上市公司於
2022年皆獲得中國政府的直接補貼。

另一方面,中國更壓低工廠工人的薪資,以提高本
土製造商的競爭力,同時中國禁止勞工籌組獨立工會
爭取權益,否則警察可逕行逮捕。

此外,中國官方打壓外商以扶植本土製造業,也是
導致產能過剩的原因之一。以電池為例,中國最初生
產電動汽車電池遠遠落後於西方,對此中國官員心知
肚明。

於是中國政府在2011年即告知外商,想要使中國消
費者在購買進口電動車時,獲得與國產車款的相同補
貼,必須把關鍵技術轉讓給中國合作夥伴,導致外商
不得不就範,因為沒有補貼,通用和福特等外國車企
無法與中國業者競爭。

韓國當時在電動車用電池的生產取得領先地位,於
是跨國車商施壓韓國供應商在中國建廠,但隨後中國
官方又宣布,即使在中國製造電動車,也得使用中國
業者生產的電池才能享補貼。

這個政策導致包括韓國現代在內的外國車企,棄用
韓國製造商在中國設廠生產的電池,轉向寧德時代等
本土業者議約,致使目前全球大部分的車用電池來自
中國。

據華盛頓智庫「大西洋理事會」(The Atlantic
Council)公布的報告,中國鋰電池出口額已由2019年
的130億美元驟增至去年的650億美元,當中近2/3出口
歐洲和北美。

過剩產能使得當今全球製成品的1/3來自中國,超過
美國、德國、日本、韓國和英國生產的總和,而來自
這些商品的貿易順差相當於整個中國經濟的10%,引
發中國貿易夥伴的擔憂,呼籲中國減少出口增加進
口。
貼心提醒:
1.本公司所提供之即時報價資訊,不代表勸誘投資人進行期貨交易,且不保證此資料之正確性及完整性。
2.實際可交易商品相關資訊請以主管機關公告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