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民眾人臉識別遭破 台灣駭客盜走190萬存款

(中央社記者張淑伶北京2022年07月18日電)中國大
陸銀行廣泛使用人臉識別技術,各種弊病已經出現。
有北京民眾的人臉識別被攻破,銀行帳戶內被取走近
人民幣43萬元(約新台幣189.2萬元),但登錄者的IP
卻顯示在台灣。

中國新聞週刊最新報導講述李紅(化名)的遭遇。
事件發生於6月19日,她陷入詐騙分子的圈套,手機
簡訊被攔截,手機號被設置了呼叫轉移,令她的驗證
碼落入他人手中,且無法接聽銀行的確認電話。

更嚴重的是,她的「人臉識別」被攻破了。中國交
通銀行系統後台顯示,在進行密碼重置和大額轉帳
時,「李紅」進行了6次人臉識別比對,均顯示「活
檢成功」。

但其實這幾次人臉識別並不是身在北京的李紅本人
操作。經過民警追查,登錄者的IP地址顯示在台灣,
使用的手機型號是摩托羅拉XT1686,也和李紅用的小
米8不同。

李紅懷疑交通銀行人臉識別系統的安全性,並以
「借記卡糾紛」為由將交通銀行告上法庭,要求賠
償。不過,今年6月30日,北京市豐台區人民法院一
審駁回了李紅的全部訴求。她準備繼續上訴。

銀行方面認為他們已經盡了該盡的責任,交通銀行
北京長辛店支行在法庭上表示,「交易密碼、動態密
碼以及輔助人臉識別的客戶鑒別模式」符合監管要
求,並且在李紅轉帳過程中,銀行對她進行了風險提
示,在內部系統大數據分析發現異常後,撥打了李紅
的手機,對轉帳人身分及轉帳情況進行核實。

但李紅說,銀行所稱發送了22條簡訊密碼及簡訊風
險提示,她只收到了其中的11條,而銀行的來電她並
未接到。這背後的原因在於她的簡訊被詐騙人員攔
截,電話也呼叫轉移到了詐騙人員的手機上。

報導引述長期關注個人資訊保護的專家、北京清華
大學法學院教授勞東燕指出,「人臉識別是銀行引進
的,其是作為風險製造的參與方,通過這種方式銀行
也獲益更多,應該承擔和其所獲收益成比例的風險責
任」。

她還指出,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詐騙手段科技含
量更高,銀行應當與時俱進,使其安保技術超過犯罪
手段的技術。如果銀行因人臉識別技術存在的漏洞而
相應承擔責任,會有助於敦促銀行堵住技術上的安全
漏洞,對可能發生的詐騙犯罪起到預防作用。

報導還指出,人臉識別技術的破解難度有時簡單得
出乎意料。2019年,浙江有幾名小學生用照片破解了
居民小區的快遞櫃,輕易取走他人的快遞。而在2021
年10月,清華大學的學生團隊,僅用人臉照片就成功
解鎖了20款手機。

浙江理工大學法政學院副教授郭兵認為,「人臉的
照片太容易獲得了」,如果人臉識別系統用照片就能
解鎖,在遍布攝像頭的當下,可能預示著巨大的隱
患。(編輯:曹宇帆)1110718
貼心提醒:
1.本公司所提供之即時報價資訊,不代表勸誘投資人進行期貨交易,且不保證此資料之正確性及完整性。
2.實際可交易商品相關資訊請以主管機關公告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