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請理賠保戶「像在討債」 保險業史上最大信任危機

(中央社記者謝方?台北2022年07月31日電)「申請
理賠像在討債」,一名防疫險保戶這樣形容焦急等待
的心情,他說,從5月下旬送件,至今苦等不到理賠
回音。

這並非單一個案,近1、2個月來,防疫保單社團如
雨後春筍般跳出類似抱怨訊息,消費者對保險公司審
查標準無所適從,更有民眾申訴時直言「不會再相信
保險公司」。

防疫險亂象究竟會上演「消費者健忘」,還是保險
公司將面對史上最大的信任危機?

今年4月爆發防疫保單之亂,產險公司緊急出手止
血,卻衍生核保、續保、理賠爭議不斷,在金管會6
月30日宣布12家產險公司防疫險全數完成核保後,各
界鬆了一口氣,延燒近2個月的防疫險之亂,似乎暫
時告一段落。

不過,近期社群媒體上,防疫險交流群組如雨後春
筍般成立,網友互相交換各家產險核保和理賠進度,
不少網友熱心分享自己與保險公司的教戰守則。

張小姐是其中一名選擇加入防疫險社團的保戶,5
月她剛自前一份工作離職,待業期間不幸確診,但趕
在4月上旬送件的要保書,6月仍未接獲核保通知。她
心情忐忑表示,「業務員建議我先送理賠申請,但看
到群組有人說,這樣反而容易被保險公司先篩掉、不
給核保」。

各式各樣小道消息在群組間流傳,象徵的是民眾對
保險公司信任感全失。張小姐在照會補件後順利通過
核保,但對她以及廣大保戶而言,通過核保只是第一
步,「群組裡有人理賠等1、2個月,現在還在等」,
張小姐無奈地說。

也有民眾反映,一家五口同一時間遞件投保同一家
產險公司,「我們所有人都重複投保,投保時業務員
並沒有說這樣不行;最後部分家人順利通過核保,部
分卻沒有通過,標準到底在哪裡?」這名民眾質疑,
保險公司若拒絕重複投保,為何同時送件,審核標準
卻不一致。

投保亂象叢生,不少民眾互相打聽哪一家的核保理
賠最乾脆,也有民眾揚言,有了不好的投保經驗,以
後車險也要轉去別家產險公司。

不僅大人難逃染疫,小孩確診率提高,也一度衍生
「陪同隔離」理賠糾紛。

先前有上千名家長組成自救會,主因小孩接觸確診
同學被隔離,家長雖未直接接觸確診者,但因兒少法
規定,家長同樣收到隔離通知書,保險公司以家長並
未直接接觸確診者,不符合傳染病防治法第48條精
神,因此原先並不予理賠。

金融消費評議中心評議主任委員兼總經理洪令家對
「陪同隔離」糾紛印象深刻,她說,評議委員對此看
法各有分歧,並未有統一見解,「若問我個人看法,
全讓保險公司買單對不對?我只能說,考量契約規劃
與訂定方是保險公司,保險公司還是要承受當初思慮
不周的責任。」

產險公司在防疫保單摔了史上最重的一跤,根據金
管會揭露,今年截至7月25日止,防疫險已讓12家產
險公司付出新台幣319.44億元理賠金,但截至6月底為
止,整體產險業淨值不過只剩下1027億元。

王小姐在連鎖餐飲店工作5年,5月疫情驟然升溫,
店內正職和兼職人員陸續倒下,在店內人力調度已相
當吃緊之際,她同樣出現症狀,快篩陽性。

「大家以為現在大部分是輕症,居家可以遠距上
班,但像我們服務業,隔離或確診就無法上班」,王
小姐說,就她所知,餐飲業有公司確診病假期間不給
薪、有的給予半薪,她同時背負貸款,每月要繳2至3
萬元房貸,對於確診出現經濟損失的人,是真的需要
這筆保險金。

金管會主委黃天牧曾提出警告,財務赤字可改善,
信任赤字難彌補,百年大疫讓保險公司付出慘痛代
價,恐怕遠不止於保險金。

即便近日保險公司不斷以簡訊請民眾安心等待理賠
通知,不少民眾因已不再信任保險公司的說法,轉而
選擇申訴,甚至親自登門產險總公司理論,以多管齊
下的方式保障自身權益。

除了保險公司,處理金融消費糾紛的評議中心也身
陷「海嘯第一排」,根據評議中心網站揭露,今年以
來已受理破萬件防疫險申訴,是去年全年189件防疫
險申訴的57倍,遠超出評議中心人力負荷。

評議中心接獲的申訴態樣,以續保及核保爭議占比
較高,且仍陸續出現新申訴;消基會近日收到的防疫
險申訴,則已由續保和核保,逐漸轉為理賠糾紛,不
過若以整體件數而言,去年截至今年7月21日,仍以
續保及核保爭議居大宗,占比近9成。

消費者文教基金會秘書長徐則鈺說,先前民眾有續
保意願,但因選擇信用卡繳款,保險公司不進行扣
款,主張保險契約不生效,對消費者不公平,現在糾
紛雖已較先前平息,截至目前為止,非親簽拒保、理
賠等仍有消費者提出申訴,看來爭議尚未完全結束。

徐則鈺指出,因防疫保單僅數百元,價格相當便
宜,造成民眾搶買,對於今年以來衍生的一連串防疫
保單亂象,除了保險公司應落實風險控管,同樣要呼
籲消費者,買保險是要保障自己生命財產安全,不宜
有中樂透想法,覺得多買一些、中了就賺了。
貼心提醒:
1.本公司所提供之即時報價資訊,不代表勸誘投資人進行期貨交易,且不保證此資料之正確性及完整性。
2.實際可交易商品相關資訊請以主管機關公告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