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政策50年 分析:模糊框架難維持摩擦恐日增

(中央社記者田習如台北2022年08月4日電)讓裴洛
西訪台如此敏感的關鍵字「一中政策」,至今正好50
年。學者分析,這個數十年來支撐許多國家與兩岸同
時往來的模糊框架,在中國強加限縮定義,以及國際
與台灣日益增加的交往需求下,愈來愈難維持模糊,
也將帶來更多摩擦。

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訪台成為全
球頭條新聞,因為中國正以美國「破壞一個中國原
則」為由升高台海緊張;但包括美國府院,以及英、
日、德、法等國都喊話裴洛西訪台未改變「一中政
策」,北京不該以此為增加軍事活動的前提。

究竟國際上所謂的「一中政策」內涵有沒有改變?
劍橋大學即將出版的「中國季刊」(The China
Quarterly)有系列文章探討一中政策50年,美國印第
安納大學助理教授里夫(Adam P. Liff)和喬治亞理工
學院學者林坤達(Dalton Lin)在合著的該系列前導文
章中,分析了這個國際通行半世紀的一中模糊框架,
如今正遭遇哪些困難。

一中政策始自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Richard
Nixon)和日本首相田中角榮先後出訪中國,打開了
中共政權在國際上邦交正常化的大道,把中華民國台
灣的外交關係翻轉成非正式形態,這套模式的架構基
礎就是「一個中國」。

中國主張的「一中原則」有3句話:世界上只有一
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
權、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但美、日、歐盟等民主陣
營國家的「一中政策」則只有前2句;對第3句話表示
「我知道你這樣想」但不置可否,反而強調兩岸問題
和平解決、與台灣進行實質往來,甚至包括出售武器
助台灣防衛等等,整套政策是以承認中國代表權、台
海穩定、保持與台灣交往為主要元素。

里夫和林坤達指出,數十年來大家就在互相保留模
糊空間的一中框架下相安無事,但中共對一中「說的
比做的多」,意指對外強勢宣傳自己的一中定義;而
美國則是「做的比說的多」,也就是強化台灣關係,
這個對比如今帶來了後果。

最明顯的後果是「假話說多了恐變真」。兩位學者
認為,北京長期對一中誤導性的詮釋,使它得以片面
主張別人「犯錯」、限縮他國的行為,導致它與美、
歐、亞等民主國家產生更多摩擦。

里夫和林坤達分析一中框架在近年愈來愈難保持模
糊的原因,包括中國強勢以違反一中為由,迫使外國
企業、明星、球星得對「踩紅線」道歉、改網站,結
果遭到國際反彈,例如2018年美國政府就發布聲明嚴
詞請北京「停止威脅美國的航空公司和公民」。

其次,中國主動壓縮台灣的國際空間,例如阻止台
灣參與世界衛生組織(WHO),加上惡化的人權紀
錄;對照台灣的民主化和高度發展,提高了民主國家
與台灣交往合作的需求,近年最明顯改變的就是歐
盟。

2021年歐洲政治人物訪台人數創紀錄,加上歐盟成
員立陶宛因使用「台灣」為正式名稱被中國解讀違反
一中,北京祭出強力貿易報復引來歐盟國家反彈。

美歐政壇這幾年都有人提議改變一中政策,例如
2020年歐洲議會對中關係代表團(D-CN)成員聯名
呼籲歐盟將一中政策「大翻修」。他們表示歐盟當前
兩岸政策歸結就是4個字「維持現狀」,但中國的行
為正在改變現狀,所以歐盟也該因應改變,才能保持
平衡。

中國行為使國際一中框架朝向清晰的另一例,是今
年5月世界衛生大會(WHA)上,台灣友邦史瓦帝尼
(Eswatini)代表在美國代表明顯「盯場」下,主張聯
合國的一中決議案,「只是處理中國代表性問題,既
沒有授權中國在聯合國體系中代表台灣,也沒有表明
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里夫和林坤達呼籲各方珍惜一中框架模糊的權宜之
計,因為模糊帶來的3個保障如今面臨風險。3個保障
是:對中國而言,和平統一是可能的;對台灣而言,
未來解決方案將不違背人民的自由意志;對美、日、
歐等國而言,與台灣關係的持續深化不會引來與北京
的衝突。

不過,解鈴恐怕還需繫鈴人,最先破壞者得先自我
克制;否則其他人的選擇只有兩個:容忍紅線步步進
逼到壓迫自己的生存價值,或者聯手畫出另一條紅
線。
貼心提醒:
1.本公司所提供之即時報價資訊,不代表勸誘投資人進行期貨交易,且不保證此資料之正確性及完整性。
2.實際可交易商品相關資訊請以主管機關公告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