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攻淨零 台大開發薄膜碳捕捉與電化學碳轉化技術

(中央社記者張璦台北2024年12月11日電)淨零成顯
學,台大團隊開發2項前瞻技術,其中薄膜碳捕捉技
術,與傳統方法比較,有望將捕碳效益從60%提高至
約90%;同時,電化學碳轉化技術已打造出試量產機
台,可將二氧化碳轉化為甲酸等,每日可達50公斤二
氧化碳處理量,目標未來與石化廠等業者合作,實現
每年百萬公噸處理量。

國科會2023年成立台灣淨零科技方案推動小組,邀
集國內學者專家,共同開發2050台灣淨零減碳所需的
前瞻科技。在國科會計畫支持下,國立台灣大學化工
系教授康敦彥、郭修伯、吳嘉文、余柏毅及化學系教
授陳浩銘,共同組成NTU ZERO研發團隊。國科會今
天舉辦學術成果系列記者會,公布團隊開發出的薄膜
碳捕捉、電化學碳轉化2項前瞻技術。

團隊表示,台灣二氧化碳的溫室氣體年淨排放量為
264百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MtCO2e),其中,約
64.3%來自能源與製造部門;火力發電、產業界碳
排,皆可透過碳捕捉技術,將煙道氣中的二氧化碳捕
捉下來,進行再利用或封存。

團隊指出,目前發展最成熟且多數產業界採用的碳
捕捉技術,是以氨溶液和鹼性化合物做為二氧化碳的
吸收或吸附劑,但這種化學吸收方式在實廠操作中,
須在吸收劑飽和後進行加熱再生,此再生過程不僅耗
能,也間接產生額外的二氧化碳排放。

根據團隊估算,以化學吸收法進行碳捕捉的捕碳效
益僅約60%,也就是每捕捉1公斤的二氧化碳,會間接
產生約0.4公斤的額外碳排放。

為提高二氧化碳捕捉效率,在材料方面,團隊開發
超微孔金屬有機骨架(MOF)材料,針對煙道氣的氮
氣、水氣及二氧化碳等多重成分,MOF的奈米空腔可
選擇性地吸附二氧化碳。團隊並將MOF材料混合高分
子,製成薄膜型態,可在煙道氣混合物中選擇性移除
二氧化碳,操作過程中無須加熱再生。

據團隊計算,此通透式薄膜碳捕捉技術有望將程序
的捕碳效益從60%提高至約90%,即捕捉每公斤二氧
化碳,僅會產出0.1公斤額外碳排放。團隊進一步計算
後更發現,若將現今國內10%的傳統化學捕碳方式替
換為新穎的薄膜通透式碳捕捉技術,每年可減少約
500萬噸二氧化碳淨排放量。

另外,團隊發展高效能電化學技術,將二氧化碳以
電化學方式,轉化為合成氣、甲酸、乙醇或乙烯等高
價上游化學品,不僅解決碳排放問題,更創造新的經
濟價值;且現階段世界上多數電化學二氧化碳轉化進
程,尚停留在實驗室階段的單一小型反應器或簡易模
組,團隊則已成功打造出工業化原型機。

團隊指出,目前工業化原型機的二氧化碳處理量可
達每天50公斤,以高鐵為比喻,這規模可用「一節車
廂」來形容;至於如何打造「整台列車」,未來目標
是與廠商合作,在實際廠區實現每年百萬公噸處理
量。團隊也透露,已有國內法人、廠商接洽,其中以
石化業居多。

談及成本議題,團隊表示,目前1台電化學二氧化
碳轉化原型機,涵蓋設計的造價約新台幣500萬元,
但未來規模擴大後,成本有機會降下來;以台大團隊
研發的薄膜碳捕捉技術而言,目前進行實驗室等級的
小規模操作,成本大約落在每噸500美元,後續隨規
模擴大,成本可望下降到100美元以下。
貼心提醒:
1.本公司所提供之即時報價資訊,不代表勸誘投資人進行期貨交易,且不保證此資料之正確性及完整性。
2.實際可交易商品相關資訊請以主管機關公告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