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零難靠現有技術 中研院提去碳燃氫等5大機會

(中央社記者張璦、鄭鴻達台北2022年08月22日電)
2050淨零排放為全球共識,中央研究院院長廖俊智今
天指出,台灣僅靠現有技術難以達成此目標,未來零
碳電力為重中之重,能源選項需具備多元性、本土
性、分散性,他並提出光電效率提升、去碳燃氫等5
大機會。

工商協進會「第262次公亮紀念講座」今天登場,
由中央研究院院長廖俊智針對「台灣淨零排放的科學
解方及產業契機」發表演說,工商協進會理事長吳東
亮致詞。

吳東亮致詞表示,面對氣候變遷挑戰,全球已凝聚
共識,盼在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而台灣是出口導向
的經濟體,也是國際供應鏈重要一環,為接軌國際淨
零趨勢,企業必須努力轉型,政府、科研單位也必須
積極投入資源來開發新能源、固碳技術,打造低碳能
源系統。

吳東亮指出,能源轉型是實現淨零排放關鍵,然而
極端氣候下,如乾旱會影響水力發電,異常降雨會影
響太陽光電,工商界迫切想知道,是否可掌控再生能
源作為基載電力的風險,以及是否有更可靠、穩定的
潔淨能源可作為選項。

廖俊智在專題演講時表示,台灣工商業非常發達,
溫室氣體總排放量中,能源部門占逾9成,因此台灣
要減碳,能源是最重要的課題;不過,用現有技術幾
乎不可能達成2050淨零排放目標,一定要仰賴新科
技。

地緣政治風險之下,廖俊智說,能源選項要具備多
元性、本土性、分散性,2050年能源需求將大量電氣
化,零碳電力為重中之重;他點出台灣5大機會,包
含太陽光電效率提升、甲烷裂解去碳燃氫、地熱能、
黑潮發電,與生質碳匯。

首先,針對太陽光電,他表示,應提高太陽光電轉
化效率,以科技換取土地,減緩土地需求的社會壓
力;目前市售單晶矽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約在21.5%
至22%,希望能在2024年底之前,達成轉換效率接近
或超過29%,且能量產的次世代太陽能電池製造技
術。

去碳燃氫發電方面,廖俊智說,這是具規模的去碳
電力選項,相較風電、光電穩定,且可達低碳、甚至
零碳;同時,副產品碳黑是重要工業原料,具有經濟
價值,可獲益以降低發電成本,但目前仍有技術上的
限制。

他指出,地熱能、黑潮發電都是台灣自產能源且穩
定,若開發成功,有望成為基載電力;不過,加速技
術布建也需法規面的促成,比如地熱能開發專法的制
定,與完善環評對地熱能開發的規範。

交流環節中,吳東亮表示,新技術令人興奮,且5
年、10年可望實現,還有很多商機,工商界可以投
資;但現實面的問題,工商界希望有綠色、充足、安
定、成本合理的供電。

吳東亮說,氣候變遷影響,最近四川水力發電出現
問題,同時,俄烏戰爭,原料成本大漲,工商界一直
在問一個問題,歐盟在特定條件下,將部分核能、天
然氣視為綠能,台灣是否也要考慮。

廖俊智回應,這方面可以與主管單位多多討論,中
研院在核能方面著墨較少,但有在積極追蹤國際的核
能研究走向;未來不管什麼技術,都要密切關注,現
在無法解決的問題,或許將來可以解決,現在對某些
能源的偏好或避免,未來由於科技發展,這些都可能
出現改變。
貼心提醒:
1.本公司所提供之即時報價資訊,不代表勸誘投資人進行期貨交易,且不保證此資料之正確性及完整性。
2.實際可交易商品相關資訊請以主管機關公告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