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費開徵淨零賽局鳴槍 東元:不是排碳大戶也受影響

(中央社記者張璦台北2022年09月24日電)碳盤查技
術團隊進入工廠,先環顧四周後,直往鍋爐區確認燃
料用的是天然氣,隨後開始盤點廠內公務車與辦公室
空調,幾台車、幾部冷氣一一確認仔細登錄,因為多
填或少寫,都將牽動一家企業被課徵碳費的高低。

環保署預告最快2024年收取碳費,企業排碳將是製
造成本之一,每家廠商都逃不了最終被收取費用,這
股「綠色改革」浪潮,無論是直接衝擊或間接影響,
都將全面改變產業風貌,台灣淨零賽局正式開跑。

目前可以確定的是,年排放2.5萬噸的排碳大戶將要
收取碳費,首波約287家,包括鋼鐵、石化、水泥與
半導體等廠商,至於第2波強制納管申報碳排的250
家,環保署至今未鬆口是否課徵碳費。

電機大廠東元ESG推動辦公室執行長林弘祥透露,
若以2.5萬噸排碳大戶標準來看,東元不在287家名單
內,「跟我們這幾年做的事情有關,如果沒有做,很
有可能被列入」。

不在排碳大戶名單 也難逃碳費全面衝擊

林弘祥解釋,東元的減碳動機,不可否認是源起客
戶要求,因為集團布局國際市場,當年北美客戶提出
高效率馬達要求,公司分析背後原因一定是為節約能
源,而這又與碳排息息相關。

嗅到市場需求起了變化,林弘祥說,東元2007年發
表「TECO GO ECO」減碳護地球宣言、2013年起自發
性做台灣地區的溫室氣體盤查,同時著手優化製程、
試著降低排碳,2021年更在中壢廠設置太陽能再生能
源發電設施,取得自發自用綠電憑證發行資格,並針
對空調產品導入綠色環保冷媒。

儘管如此,林弘祥認為,供應商會受碳稅費機制影
響,多少可能轉嫁,對東元而言,間接成本恐上揚。

他進一步說明,排碳大戶多數是大企業,可能較有
能力吸收碳費支出,或是因占有市場,可轉嫁至下游
客戶,但下游端大多為中小企業,且以從事外銷為
主,若成本壓力過大,到了海外,競爭力恐受影響,
宛如「兩面夾擊」。

換言之,碳費影響的不僅是排碳大戶,中小企業也
難逃碳定價帶來的衝擊,林弘祥認為,台灣碳費可採
取階段式推進,從低價開始、不要一次到位,訂定明
確時程及該時程適用的費率,讓企業得以緩衝因應。

碳費應課徵100元還是300元? 產業界盼務實面對

國內碳費費率仍無定數,「喊價」從每公噸新台幣
100元至300元不等,工業總會表示,台灣碳費要訂定
多少,並非單純參考歐盟、亞鄰國家做法即可,主要
端視國內的減碳政策目標為何,以及何時達成,且經
濟發展程度與企業承受力、競爭力,也須兼籌並顧。

同時,企業邁向淨零,須先進行溫盤,才能著手減
碳,但此過程仰賴技術,工總指出,國際能源署
(IEA)評估已知技術對減碳的貢獻,成熟技術僅挹
注26%,也就是說,以現有成熟減碳技術,不足以達
成2050年淨零目標。

工總建議,政府可先端出「具體可行」的減碳路徑
與能源配比階段性目標,產官學公開討論合理費率,
並以「先求有」低門檻費率入門,再滾動調整,最終
邁向全產業適用的方式,課徵碳費,並公布收入實際
用途。

現階段主管機關納管的碳費課徵對象是287家每年
排碳2.5萬噸以上的大戶,不過,工總秘書長陳益民指
出,台灣以出口為導向,而碳中和是世界大勢所趨,
總有一天將牽涉整體供應鏈,因此工總正透過多管齊
下教中小企業怎麼做碳盤查,盼以政府推動淨零政策
的夥伴角色,攜手業者接軌國際綠色浪潮。
貼心提醒:
1.本公司所提供之即時報價資訊,不代表勸誘投資人進行期貨交易,且不保證此資料之正確性及完整性。
2.實際可交易商品相關資訊請以主管機關公告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