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預測台灣人均所得超越日韓 半導體產業撐起半邊天

(中央社記者潘姿羽台北2022年10月16日電)國際貨
幣基金(IMF)估算今年台灣人均GDP可望冠居東
亞,台灣的半導體產業發展功不可沒。台經院產經資
料庫研究員暨總監劉佩真指出,雖然台灣半導體將面
臨景氣調整、美中兩強對峙等3大課題,前景「有挑
戰但不悲觀」。

國際貨幣基金近來估算,台灣今年人均GDP將由3
萬3140美元(約105.6萬台幣)成長到3萬5510美元
(約113.2萬台幣),首次超越日本,也是2003年以來
首次超過韓國,成為東亞第一。

根據「韓國商報」(Business Korea)報導,台灣國
內生產毛額(GDP)快速成長的基礎,在於政府大力
支持半導體業發展。

「去年全球半導體供應不足、鬧晶片荒,可以看到
在晶片生產領域,台灣在全球的重要性被凸顯」,中
央大學台經中心執行長吳大任直言,今年台灣人均所
得可望超越韓國,歸功於前兩年打下基礎。

吳大任解釋,2020年COVID-19疫情爆發後,台灣
成功防守、科技業生產如常,使得全球經濟衰退時,
台灣仍能維持正成長;2021年各國陸續施打疫苗、逐
步解封,報復性消費潮湧現,需求大增情況下,台灣
出口寫下亮眼成績。

然而,台積電總裁魏哲家13日於法說會上直言
「2023年半導體產業可能陷入衰退」;外界關注台灣
護國山脈半導體產業後市如何,又將如何影響台灣經
濟。

劉佩真點出半導體展業3大挑戰,一是產業經歷超
級景氣循環週期後,開始向下調整,這考驗供應鏈業
者的應變能力;第二,美中兩強對峙,可以預見美國
對中國圍堵、打擊力道持續增強,同時,美國還會箝
制各供應國、要求合力圍堵中國,導致業者經營彈性
被限縮。

第三,疫情過後,各國都日益重視供應鏈韌性,加
上兩岸局勢緊繃,各國會希望台灣分散半導體生產基
地、不要過度集中,這類壓力未來會愈來愈大。

「有挑戰但不悲觀」,劉佩真表示,廠商會運用最
有效率作法度過短期景氣波動,中長期來看,台灣在
供應鏈具有的獨特地位,相信台廠站在戰略制高點,
也能夠靈活調整策略,因應整體結構轉變。

半導體產業無畏景氣向下,依舊保有競爭力,不過
吳大任提醒,從總體經濟層面來看,台灣出口動能放
緩,對台灣經濟後續影響值得注意。

吳大任指出,今年以來美國聯準會暴力升息,累積
的後座力會逐步發酵,歐洲央行通膨嚴重,接下來升
息力道也會相當猛烈;全球需求緊縮之下,台灣第4
季可能就會出現明顯的出口衰退,把今年經濟成長率
往下拉,「保3不是那麼容易」。

吳大任認為,國際金融環境快速緊縮,加上全球籠
罩衰退陰影,台灣企業的經營風險愈來愈大,建議政
府不宜僅以眼前亮麗的經濟數據作為施政決策,否則
過度加重企業負擔,如升息、調漲電價,可能反而加
速景氣下滑。
貼心提醒:
1.本公司所提供之即時報價資訊,不代表勸誘投資人進行期貨交易,且不保證此資料之正確性及完整性。
2.實際可交易商品相關資訊請以主管機關公告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