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在地化也是全球化 王美花:台三大優勢難複製

(中央社記者鄭鴻達、張建中台北2022年11月23日
電)半導體是否「去台化」引發關注,經濟部長王美
花強調,台灣經過40年發展,有密集完整的生態系、
願意進工廠的一流人才、與國際客戶深厚的信任關係
等三大優勢,這是台灣形成完整體系,其他國家難以
複製的主要利基。

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後造成的供
應鏈斷鏈、晶片短缺及地緣政治衝突等因素,將台灣
半導體產業推上歷史風口浪尖,美國、日本等國邀請
台積電等大廠前往設廠、建置產能,卻引發半導體
「去台化」憂慮。

王美花今天接受中央社專訪表示,台積電會受邀赴
美設廠,是因其客戶絕大多數來自美國,因此必須貼
近客戶需求,更要滿足美國政府在地生產,及降低風
險等需求,「在地化未嘗不是台積電的全球化」。

她強調,台灣半導體產業鏈經過40幾年發展,才形
成從前端設計、後端製造,以及設備、材料均有的完
整生態系,這供應鏈體系並非單一國家、企業可獨力
完成。

對於台灣半導體優勢,王美花分析主要有三大利
基,分別是40年發展出完整且密集的供應鏈體系、願
意進工廠的一流理工人才,以及重視智財與營業秘密
的信任關係。

完整的供應鏈體系方面,王美花說,台廠專注代
工,他國設計業者和台廠合作後,能彼此互相砥礪、
進步,形成良好商業模式,這也帶動台灣整體製造供
應鏈,形成密集且完整的上中下游供應鏈體系。

不僅如此,因台灣在半導體製造領域日益進步,吸
引國際半導體設備、材料商在台設置研發、裝配中
心,就近供應,因此要在其他國家形成像台灣如此完
整的供應鏈體系,「坦白說很難」。

人才方面,王美花指出,台灣與美國在半導體有明
確分工,台灣向來重視科技發展,也有相當充足的理
工人才,在美國的理工人才,通常會從事軟體設計,
製造領域則是台灣產業重要傳統。

不僅如此,王美花說,因國情不同,台灣的一流高
科技人才,相對美、日等先進國家更願意進工廠工
作,用高階人力與低階人力顧產線效率差很多,因半
導體製造工藝相當複雜,程序達上千道,一旦出問題
就能以最快速度除錯,如此形成高效且完整的製造
鏈。

最後,則是與客戶的信任關係。王美花說,因台灣
專注於半導體製造,但韓國三星等大廠,有設計也有
製造,若客戶來找台灣,就不用擔心其晶片設計是否
可能被拿去「參考」。

此外,台灣重視誠信、智財權與營業秘密保護,加
上與國際大廠多年密切合作建立出深厚信任關係,國
際大廠不敢到中國設置研發中心,差別就在「信
任」,這乍聽或許沒什麼,但是台灣經過3、40年所
建立起的產業文化優勢。

對於外界擔憂台積電赴美投資3、5奈米廠,是否將
重演當年日本被台韓取代的歷史。王美花解釋,台
灣、日本案例很不同,因半導體產業中IC設計的利潤
最高,占約6成,製造利潤則不到2成,美國在IC設計
是領頭羊角色,台灣則專注於製造,台美是合作而非
競爭關係。

王美花表示,若客戶能在台灣穩定製造半導體,台
廠也能獲得尚可的利潤,台灣就會繼續扮演好這角
色,加上台灣重視科技發展,更重視製造領域,也讓
台灣的半導體製造能持續穩定發展。

對於台積電近期將3奈米製程或人員移往美國,是
否將削弱台灣的優勢。王美花認為,當今各國都意識
到晶片的重要性,因此會從安全角度,思考能否達成
半導體在地製造,或與盟友合作。台積電有自身配合
美國、日本大客戶以及該國政策,而必須設廠的需
求,但反過來想,台積電到各國設廠,對當地來說是
在地化,但對台積電或台灣來說,何嘗不是全球化及
全球布局。

王美花接著說,因各國缺乏類似台灣的半導體產業
人才,台積電去設廠,就必須有一部分人才到當地協
助建置,這對台積電雖是挑戰,但跨國合作也將形成
更多文化激盪,若能開枝散葉走出去,更有助提升台
灣國際影響力。

對於去台化論述,王美花再次強調「台灣人真的要
團結」,台灣應讓全世界都知道,台海穩定對全球的
經濟、政治影響有多大,如果台灣受到軍事攻擊、封
鎖等非和平待遇,對全世界造成的災難,將遠比俄烏
戰爭還嚴重。

王美花不諱言台海政治風險,會是企業風險評估的
考量之一,「但北韓經常發射飛彈,南韓同樣有地緣
政治風險」。她說,台灣要讓國際與外商理解,在台
灣投資不只能確保獲利與穩定,也能讓該企業持續成
長,這對其國家產業發展有極大助益。
貼心提醒:
1.本公司所提供之即時報價資訊,不代表勸誘投資人進行期貨交易,且不保證此資料之正確性及完整性。
2.實際可交易商品相關資訊請以主管機關公告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