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IF:供應鏈東進訂單增加 技術保護、就業恐失分

(中央社記者蘇思云台北2022年12月6日電)台灣高
科技產業陸續赴美國投資布局,市場關注「供應鏈去
台化」議題。CRIF中華徵信所今天表示,建議從投資
金額大小、對產業供應鏈影響與對台灣創造就業3面
向做整體評估;大舉東進使台灣的訂單增加是加分,
但核心技術保護與創造就業則是失分。

中華徵信所(CRIF)今天發布新聞稿指出,客觀分
析科技產業大舉東進的得失,不能只是從各企業的投
資布局及收益來看,如果是從政府經濟發展的大格局
來看,至少要從3面向研究,包括投資金額大小、對
產業供應鏈、對台灣創造就業的影響。

中華徵信所指出,2018年美中貿易戰以來,台灣對
美國的投資金額,2018年到2021年,分別為20.39億美
元、3.62億美元、41.94億美元、4.77億美元,今年1至
10月為10.28億美元,合計高達81億美元。這金額大概
占台灣同時間對外投資金額538.81億美元(不含對中
國投資)的9.66%,約占1/10,已有一定投資影響力。

其次,中華徵信所分析對台灣科技產業供應鏈層面
的影響。繼美國總統拜登將出席台積電美國亞利桑那
州晶圓廠機台移機典禮後,鴻海也宣布位於俄亥俄州
的工廠不僅生產電動車,且要規劃「3+3策略產業園
區」,以吸引電動車關鍵零組件廠跟進。

中華徵信所指出,包括台達電、和碩、金寶、緯
創、英業達、佳世達、光寶科等大廠今年都先後展開
新一波東進。這些大型公司背後的供應鏈則是數以百
計、千計的台灣供應商,一旦供應鏈整個移動,台灣
的相關技術、人才也勢必跟著外移。

對台灣創造就業的影響部分,中華徵信所指出,表
面上這些產業與企業供應鏈是市場布局,且預估合併
營收也會成長,獲利也可能增加,對企業和供應鏈而
言,好像只是換了生產基地,但必須留意的是,核心
技術外流之外,先進科技製造也無法再為台灣創造新
的就業機會,新的高階就業機會也可能外移到美國。

中華徵信所表示,「供應鏈去台化」或許是比較誇
張的說法,因為大型企業仍會在台灣投資,但是核心
技術外流,確實可能造成訂單在台灣,但製造與整合
在美國(或者歐洲與日本),台灣產業核心價值的優
勢就會跟著下降,未來也將難以避免原料與加工製造
兩頭在外的情況。

中華徵信所表示,大舉東進使台灣的訂單增加是加
分,但核心技術保護與創造就業則是失分。以整體發
展來看,台灣需要全球市場,只要做好配套措施,不
必害怕面對可能的「供應鏈去台化」,但關鍵在於當
台灣先進科技產業大舉東進,對台灣長期經濟發展是
否達國家安全層級,值得思考。
貼心提醒:
1.本公司所提供之即時報價資訊,不代表勸誘投資人進行期貨交易,且不保證此資料之正確性及完整性。
2.實際可交易商品相關資訊請以主管機關公告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