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險業是否集體不合理漲價 金管會要查3個月內交報告

(中央社記者謝方?台北2022年12月29日電)市場傳
出,再保費率喊漲,帶動明年產險業多險種將出現漲
價潮。立法院財政委員會今天臨時提案,要求金管會
調查是否有產險業者集體不合理漲價,並在3個月內
提出書面報告。

根據金管會統計,今年截至12月26日止,防疫雙險
已理賠新台幣2071.93億元,正式衝破2000億大關,篤
定成為產險業最賠錢保單;目前已有6家產險公司向
金管會申請現金增資984.99億元獲准,產險業現金增
資規模刷新歷年新高。

受防疫險理賠潮影響,產險業傷筋動骨,風險承擔
能力下降,自留風險額度勢必降低、再保比率將會拉
高,因此,若再保公司費率喊漲,勢必會牽動仰賴再
保程度高的險種隨之調漲。不過立委質疑,產險業多
險種喊漲,是否是轉嫁防疫險虧損。

立法院財政委員會今天臨時提案指出,產險業者在
防疫險大賠後,民間盛傳明年各種產險險種將集體漲
價,但保單漲價依據應為風險等多重考量,而非彌補
特定險種虧損,財委會要求金管會調查是否有業者集
體不合理漲價,並在3個月內提出書面報告。

金管會保險局副局長蔡火炎今天晚間在例行記者會
說明,原則上,防疫險虧損並不會影響其他險種保費
調整。

蔡火炎指出,金管會「保險商品銷售前程序作業準
則」明定,保險業開發保單時,必須確認引用的經驗
資料和費率釐定具關聯性,且費率要符合適足性、合
理性以及公平性,並反映各項成本及合理利潤,銷售
後也要定期檢視商品費率是否合理適足,並做必要調
整修正。

蔡火炎表示,一般商業保險,是由個別公司在合於
法規規範前提下,自行決定費率是否要調整,在費率
精算上,調整基礎是以各險種損失經驗為主,不同險
種損失經驗並不會互相影響。
貼心提醒:
1.本公司所提供之即時報價資訊,不代表勸誘投資人進行期貨交易,且不保證此資料之正確性及完整性。
2.實際可交易商品相關資訊請以主管機關公告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