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規劃發現金 學者籲兼顧配套與時機讓效益最大化

(中央社記者潘姿羽台北2023年1月3日電)政府將規
劃全民共享發現金方案,不過正值景氣放緩、內外需
不同調,學者認為,發放時機、配套都非常重要,否
則拉抬經濟效果有限。

去年稅收超徵新台幣4500億元是否還稅於民受關
注,總統蔡英文今天表示,經過這幾天討論,中央可
運用的1800億元中,除了預留一筆錢因應不時之需
外,將保留一定額度,用發現金的方式讓全民共享。

中經院今天舉行記者會,媒體關注政府發放現金,
如何規劃才能讓效益最大化,中經院副院長陳信宏表
示「取決於時機」。他指出,從非製造業採購經理人
指數(NMI)表現來看,食品紡織相關業別的消費力
道稍微好一點,如果未來民間消費還是集中這塊,
「對於我們期待經濟拉抬效果,不是我們想像那麼
大」。

陳信宏也說,如果選在年節時候發放,不見得能強
力激發消費。

中經院副院長王健全則指出,從消費者角度來看,
發現金的效用最高,而且台灣現在是M型化社會,約
5、6成的人過得沒那麼好,這些人邊際消費傾向很
高,對振興經濟會有很大幫助。

王健全接著強調配套的重要性,他指出,光靠餐
飲、觀光等服務業振興經濟,效果有限,政府還可從
民間投資著力,如針對淨零排放、數位轉型、因應缺
工的設備自動化等面向祭出投資抵減,提振景氣、擴
大內需同時,還能夠加速產業轉型升級。

另外,王健全認為,政府也可思考發放「數位
券」,讓民眾、企業學習數位轉型、諮詢淨零排放,
不只教育服務、資通訊服務業連帶受惠,還能帶動產
業轉型升級。

至於普發現金是否應排除沒繳稅者,中經院院長葉
俊顯認為不應如此,他表示,稅收是全民所有的公共
財,不以有無繳稅區分,即使是沒有繳稅者,平時也
會消費、對國家經濟有貢獻,規劃宜從全民角度思
考。

外界對於政府超徵稅收如何使用有諸多討論,葉俊
顯則說,公共經濟學有個理論是「公共財悲歌」,當
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有衝突時,假如無限制擴大個人
利益,公共財將大幅被壓縮,因此討論超徵稅收時,
應跳脫此社會陷阱,將之視為私有財,才能更妥適配
置資源。

葉俊顯直言,政府沒有及時回應4500億元的超徵稅
收是否普發,就是因為經營國家和家庭一樣,必須方
方面面考量,好比一家之主如果突然獲得一筆金錢,
會思考是要平均分給每個家人,還是要還房貸、學
貸,綜合考量後才會有定論。
貼心提醒:
1.本公司所提供之即時報價資訊,不代表勸誘投資人進行期貨交易,且不保證此資料之正確性及完整性。
2.實際可交易商品相關資訊請以主管機關公告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