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訊息認知作戰氾濫 杜奕瑾:從操作歷程找端倪

杜奕瑾專訪2

(中央社記者吳家豪台北2023年1月20日電)網路資
訊傳播快速,社群平台消息和新聞報導真實性更難查
證。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表示,網路很
多假訊息與認知作戰,等到事實查核完成已經太晚,
民眾可以透過一些分析工具觀察操作歷程,決定是否
相信。

杜奕瑾接受中央社記者專訪指出,2020年COVID-
19疫情爆發後,全世界開始出現疫苗相關假訊息,台
灣人工智慧實驗室(Taiwan AI Labs)著手追查,研究
如何防制假訊息。

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觀察,去年俄烏戰爭爆發後,
推特上發表相關言論的每10個帳號就有1個涉及認知
操作;去年8月時任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裴洛西
(Nancy Pelosi)訪台期間,每4個帳號就有1個跟認知
操作相關。

杜奕瑾直言,民眾在網路上看到攻擊自己的言論,
感覺就像以前在路上遊行時有人來打你,其實很多都
是認知操作的帳號。

「網路上這麼多假消息,很多人知道認知操作的厲
害。」他坦言,「英國劍橋分析事件」認知操作200
多場選舉都證明可以成功,但科技不能凌駕於人性。
自2018年以來,全球開始對數位科技反思,台灣人工
智慧實驗室也曾受美國總統拜登國家智庫「新美國基
金會」(New America Foundation)之邀,討論科技倫
理。

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透過演算法全面理解分析,了
解訊息如何不正常在網路上傳播,在疫情期間有很多
偵防成果。例如世界衛生組織(WHO)秘書長譚德塞
(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曾表示,在疫情期間
有網軍對他人身攻擊,當時推特確實有一群人不斷轉
貼台灣BBS社群平台批踢踢(PTT)截圖攻擊譚德
賽,這些帳號都有相同習性和行為。

杜奕瑾表示,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把攻擊譚德塞的
帳號分析結果交給國際夥伴後,已經變成全世界假訊
息偵防很重要角色,尤其是中文訊息診斷,很多國際
組織會來確認中文假訊息。

「以現在人工智慧技術,要創造一個假訊息的門檻
非常低。」杜奕瑾說,深偽技術已經運用在網路上,
可以合成聲音和臉孔,也能生成偽造內容;以後真假
訊息的辨識只會更加困難,這也是科技倫理探討的議
題。

雖然台灣有「事實查核中心」查證消息真偽,但以
人力查核為主,速度較慢,杜奕瑾形容是「落後指
標」;假訊息往往從社群媒體試水溫,再透過媒體報
導放大,等到事實查核結果出來,假訊息早已經傳遞
到下一個戰場。

他認為,防制假訊息的關鍵在於培養民眾的數位素
養,透過人工智慧技術找出操作本質,輔助還原訊息
原貌。未來民眾閱讀訊息時,可以透過一些分析工具
觀察過去的操作歷程,大概就能理解操作目的。

例如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開發的「迷音Miin」
App,透過人工智慧技術,可以有效整理所有媒體和
社群平台對於相同主題的內容,再自動寫成新聞,能
協助讀者釐清操作歷程。

杜奕瑾說,透過「迷音Miin」可以看到哪些內容是
鄉民原生,哪些是公關公司炒作,同時「迷音Miin」
會標記有問題的內容。過去政治決策者常用訊息聲量
決定輿情,但其實聲量可以被炒作出來。

眼看PTT成為認知操作的戰場,杜奕瑾並不覺得感
慨,反而認為是社會發展的過程。他表示,如何防範
資訊操作攻擊,是數位平台的共同問題,至少PTT在
台灣還是開放且開源(open source)的組織,內容與
運作機制都相對透明。

去年有開發者推出「唬爛產生器」,只要輸入主題
和字數,就能自動產生一篇文章,成為學生交報告的
偷懶神器。杜奕瑾對此表示,學術倫理其實更難把
關,「人會越來越容易被騙」,但人工智慧產出的報
告還是看得出不同,最終還是要從素養教育開始做
起。
貼心提醒:
1.本公司所提供之即時報價資訊,不代表勸誘投資人進行期貨交易,且不保證此資料之正確性及完整性。
2.實際可交易商品相關資訊請以主管機關公告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