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戰極端氣候不看天吃飯 經部突破瓶頸抗旱大攻略

(中央社記者曾智怡台北2023年04月2日電)極端氣
候日益嚴峻,供水不能只看天吃飯,經濟部水利署啟
動珍珠串計畫,力拚打通西部各區供水瓶頸,讓「調
度」成為最佳抗旱利器,並持續增鑿累計百口以上抗
旱水井與工地地下水,儲備作為乾旱救命水。

同時,為因應缺水風險增加,水利署也推動再生水
與海淡廠,科技造水將成為新常態。

一島兩種水情 水利署主導珍珠串計畫誕生

氣候變遷肆虐,面對「非旱即澇」極端氣候,經濟
部水利署喊出「珍珠串計畫」,水利署官員說明,這
是為因應氣候變遷降雨空間不均,造成「一個島兩種
水情」的重要解方,「把台灣西部像珍珠一樣的重要
水源設施一一串起來」,打通各區供水瓶頸、擴大互
相支援互通,強化西部廊道供水管網。

「珍珠串計畫」分為北中南3區域,北部著重擴大
新店溪水源南調,其中,耗資新台幣68億的石門水庫
至新竹聯通管預計115年完工,可增加新竹地區每日
30萬噸水量,當乾旱風暴來襲,將成為高科技產業的
「救命水」。

不只如此,水利署透露,經評估新店溪尚有剩餘水
源可支援桃園地區每日最大20萬噸,因此水利署及台
水公司正規劃推動三重及蘆洲區域供水管網改善,以
減少石門水庫供水壓力。

中部重點在於打通調度瓶頸,如行政院去年7月核
定「台中至雲林區域水源調度管線改善計畫」,115
年完成後中彰、彰雲雙向調度可達每日共32萬噸,並
可串聯鯉魚潭水庫、大甲溪、鳥嘴潭人工湖及湖山水
庫水源,對區域供水穩定有極大效益。

南部則聚焦南水北送,目前曾文南化聯通管工程如
火如荼進行中,預計113年可提升備援供水每日80萬
噸,約等於台南地區80%用水量。

另外,農委會農水署正趕辦濁幹線與北幹線串接工
程,完成後可將濁水溪餘裕水量供應嘉南大圳北幹線
農業用水,減少曾文、烏山頭水庫放水量每年最大
1100萬噸,並可串聯運用濁水溪、曾文及南化水庫水
源,強化台南高雄區域水源調度能力。

水井、工地地下水救援好幫手 百年大旱62口井重


今年乾旱噩夢重新上演,南部地區尤其嚴重,水利
署除啟動於110年百年大旱期間所鑿設62口抗旱水
井,去年12月與高雄市政府合作,於高屏溪河岸增鑿
11口抗旱水井,已於今年3月開始穩定出水,更進一
步提出「112年穩定南部供水抗旱計畫」,預計4月底
前再增加50口抗旱水井、每日約13.2萬噸出水量。

工地地下水也是救援好手,為減緩南部供水壓力,
高雄市政府轄內建築工地,預估可供給每日2000噸水
量,作次級用水取用;台南市政府則已請水利署協助
調度移動式淨水設備支援,預計4月中旬可將歸仁及
善化區建築處理後的工地地下水祛水,併入自來水系
統利用,供水量約可達每日4800噸。

事實上,早在110年爆發百年大旱期間,台中首當
其衝,豐沛建築工地地下水就是最佳應急水源,最大
每日供水達10萬噸以上,相當於台中地區約40萬人用
水,有效減輕鯉魚潭及德基水庫供水負荷。

經濟部自3月1日成立旱災中央災害應變中心,四處
找水、調水之外,抗旱指揮官王美花指示把握汛期前
河川水位較低的契機,加大力道進行水庫清淤,國軍
也投入其中,第一階段預計6月15日完成擴大水庫清
淤68萬立方公尺;截至3月29日,河川局和國軍曾
文、阿公店水庫清淤執行率均超前。

水利署也規劃與國軍繼續合作,在下一階段完成石
門水庫、明德水庫、鯉魚潭水庫及日月潭水庫等水庫
45萬立方公尺清淤工作。

氣候變遷加劇 科技造水將成新常態

近年高科技用水急遽上升,國內半導體大廠「不能
再看天吃飯」意識抬頭,再生水廠將成為科學園區
「標配」。

目前政府核定的11座再生水廠中,高雄鳳山廠、臨
海廠及台南永康、安平再生水廠,加上南科自建再生
水廠皆已完工,日產約10.6萬噸再生水,預計至118
年,桃園、新竹、台中、台南、高雄等廠全部完成
後,可供應全台每天28.9萬噸再生水,相當於115萬人
口日用水量。

海淡水也是「科技造水」的重要工作,為因應南部
旱象,台中緊急海淡機組正移置高雄興達電廠區,預
估4月底起陸續產水,另新竹緊急海淡機組則就地重
啟,4月中旬開始產水。

目前全台有25座海淡廠,以澎湖縣數量最多;水利
署已於110年完成桃園、新竹、嘉義、台南、高雄及
屏東等地區海水淡化初步評估,未來全台海淡廠數量
預計提升至34座,科技造水將成新常態。

枯旱風險漸增,水利署自106年起即透過開源、節
流、調度、備援等策略推動水資源建設,目前水源調
度能力已提升達每日317萬噸,讓百年大旱期間,護
國神山產業生產不中斷;以今年來看,若無水源調
度,南化水庫現在恐剩1成3蓄水率,南台灣將掉入限
水惡夢。
貼心提醒:
1.本公司所提供之即時報價資訊,不代表勸誘投資人進行期貨交易,且不保證此資料之正確性及完整性。
2.實際可交易商品相關資訊請以主管機關公告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