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蓄率探3年新低藏玄機 疫後消費潮恐不如預期

(中央社記者潘姿羽台北2023年04月4日電)主計總
處預測今年儲蓄率下滑至39.51%,創3年新低,外界
解讀,疫後新生活展開,閒錢將挹注消費投資2支
柱,不過官員認為,經濟陷入保2挑戰賽,加上消費
不一定留在國內,疫後消費潮正面助益有限,憂心僅
是儲蓄規模下降所致。

主計總處2月底發布的最新經濟預測,考量全球經
濟放緩、需求驟減,重挫台灣出口表現,下修2023年
台灣經濟成長率至2.12%;在此同時,主計總處公布
的2023年儲蓄率也跌破4成、下滑至39.51%,為2021
年以來最低水準。

依照國民所得定義,國民儲蓄毛額可簡單理解為國
內生產毛額(GDP)減掉消費;而國民儲蓄毛額扣掉
國內投資毛額的差額,便是當年度的「超額儲蓄」,
可反映資金閒置狀況。

也就是說,當企業有錢不投資、家庭有錢不消費,
儲蓄就會升高,換言之,儲蓄率過高對國家而言並非
好事。

而隨著COVID-19疫情的疾病嚴重程度下降,中央
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陸續鬆綁管制措施,去年10月13日
邊境解封,今年3月20日輕症免隔離新制後,口罩禁
令也持續放寬,均有利於消費動能回升。

外界期待疫後消費潮可成為驅動經濟成長的引擎,
不過主計總處官員指出,今年儲蓄率降至3年新低,
與經濟放緩、消費沒留在國內等因素有關,不宜正面
解讀。

首先,儲蓄與經濟成長有直接關聯,以疫情期間為
例,全球數位商機大爆發,台灣挾帶資通訊、半導體
等產業優勢,出口大鳴大放,2021年經濟成長率直衝
6.53%,創11年新高,當年度儲蓄率也飆破4成、達
42.91%,創下歷史新高紀錄。

主計總處官員指出,從前幾年的情況可以看出,儲
蓄規模大增是因景氣太熱絡、經常帳順差擴大所致;
今年情況則相反,出口陷入衰退,約制經濟成長動
能,儲蓄規模也跟著縮水。

儘管邊境解封可刺激消費,主計總處官員坦言「通
常我們出去玩,比人家來玩得多」,消費變多、卻沒
有留在國內,導致今年儲蓄規模下降。

主計總處官員說明,台灣人喜歡出國旅行,又被疫
情悶了2年多,國門一開放,可以看到很多人馬上出
國遊玩,只是國人在境外消費無助於台灣GDP增加;
雖然不少外國觀光客入境旅遊,提振消費能量,但應
該還是出去比較多。

另外,政府普發現金新台幣6000元即將入帳,從民
眾登記的踴躍程度可看出,大家都很期待這「天外飛
來一筆」的現金。

台經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指出,景氣復甦過
程中,一塊小石頭或許會像滾雪球一樣,愈滾愈大;
在物價上漲、實質購買力受影響之際,政府普發現金
6000元可以發揮一些效果,又逢防疫解封、景氣好轉
的題材,6000元的小石頭丟下來,對第2季、第3季經
濟表現應該會有些幫助。

然而,主計總處不敢太樂觀,官員表示,發放現金
有提振消費的效果,但相較過去發放振興券等作法,
現金可能被儲蓄或是替代掉,因此效果有多大,得持
續觀察。

主計總處官員表示,外需疲弱之下,今年經濟成長
得仰賴內需,近期有邊境解封、管制鬆綁等有利消費
的題材,但民眾還是要盡量把消費留在國內、購買國
貨,才能貢獻經濟成長。
貼心提醒:
1.本公司所提供之即時報價資訊,不代表勸誘投資人進行期貨交易,且不保證此資料之正確性及完整性。
2.實際可交易商品相關資訊請以主管機關公告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