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交所今年中設碳權交易所子公司 擬採減量額度交易

(中央社記者謝方?台北2023年04月20日電)為達
2050淨零碳排目標,金管會配合環保署規劃,督導證
交所建立碳排放自願減量額度交易機制。金管會今天
表示,證交所預計今年中設立台灣碳權交易所子公
司。

配合「氣候變遷因應法」修正上路,環保署正進行
子法修訂作業,金管會今天證實,證期局與環保署已
組成工作小組共同研議設立台灣碳權交易所,證交所
預計今年中設立碳權交易所子公司,交易對象與範圍
等仍在規劃中,不過實務上交易對象應以法人為主,
並採取自願減量額度交易機制。

金管會證期局副局長張子敏今天在例行記者會表
示,未來透過台灣碳權交易所辦理碳權交易,可望協
助企業在達成碳中和目標及經濟產業發展中取得平
衡、創造減碳誘因,並可藉由碳權交易增加國際間交
流與合作,以實現台灣2050淨零排放目標。

根據證期局資料,目前各國碳權交易主要包括2種
類型,第一是總量管制及排放交易制度,即政府訂定
全國碳排總量並分配給各企業,假如某一企業實際排
放量低於政府核配排放量,差額可進行碳權交易,目
前包括歐盟、加州、英國、中國、韓國及紐西蘭等國
家採用此種制度。

第二是減量額度交易,舉例而言,企業透過專案向
政府申請生產產品的碳排量,若實際生產碳排量低於
先前申請碳排量,差額可進行碳權交易,目前包括新
加坡、香港、馬來西亞及泰國等國家採用此種制度。

根據證交所統計,截至2022年底,國際上約有逾30
個排放交易體系。

至於證交所成立碳權交易所子公司,是否會開放券
商認股,張子敏表示,目前最後股東尚未確定,仍在
規劃中;至於證交所設立子公司後,何時會正式開放
國內碳權交易,將配合環保署規劃。

張子敏提到,未來國際可能會課徵碳邊境稅,若屆
時國內碳權供給不足以滿足企業需求,碳權交易所可
向國外採購再提供國內企業購買,將比個別企業自行
向國外購買碳權的成本更低,並滿足企業碳權需求。

不過,張子敏強調,環保署推動碳權交易所的目
的,仍是希望企業真正落實減碳、2050年達成淨零排
放,不希望碳權交易所淪為炒作或投機市場,因此環
保署仍會進行一定管控,包括訂定企業減碳目標、企
業可交易的減量額度等,金管會將持續督導證交所配
合環保署規劃。
貼心提醒:
1.本公司所提供之即時報價資訊,不代表勸誘投資人進行期貨交易,且不保證此資料之正確性及完整性。
2.實際可交易商品相關資訊請以主管機關公告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