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看矽谷銀事件 籲監理要跟上腳步

(中央社記者蘇思云台北2023年06月1日電)2022年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戴蒙今天表示,美國矽谷銀行
2019年到2021年資產成長1倍,但監理機關沒看到銀
行資產快速成長的風險,加上利率攀升時證券價格大
幅下跌,呼籲監理上不能輕忽銀行資產以市值計價的
重要性。

經濟日報今天上午舉行2023大師論壇,邀戴蒙
(Douglas W. Diamond)以「銀行與金融危機」為題
進行演講。戴蒙長期鑽研金融中介機構、金融危機與
流動性議題,關注契約如何改善金融體系,促進金融
市場有效運作。

銀行的負債是民眾存款,通常具備短期、流動性高
特性,銀行的資產可能有放款、證券等,需根據利率
風險進行避險。

戴蒙表示,金融業本來就會碰到資產負債期限匹配
的問題,美國過去長時間維持低利率政策,短期大幅
提升利率本來就可能導致問題。過去很多金融危機,
肇因於短期債務出現問題,像是2008年雷曼兄弟破產
也不是因為手上現金不夠。

銀行如何監督高風險放款,戴蒙指出,銀行主要是
透過放款分散化來達到目標,大型銀行也會想辦法分
散資金來源,美國花旗就在各國開分行,目的也是希
望吸收不同來源的存款,畢竟不太可能全世界的人都
同個時間想領錢。

以美國矽谷銀行(Silicon Valley Bank)事件為例,
戴蒙分析,SVB超過6成資產放在中天期的美國政府
機構發行證券,流動性算高,但是沒有按市值計價,
當利率大幅上升時,證券市場價格大幅下跌。

戴蒙表示,SVB客戶多數都是高科技新創公司,放
款領域太集中,加上利率大幅提升,銀行需要支付給
存戶的利息馬上就得反映,加上用戶都在相同的社群
媒體看到資訊時,恐慌發生時,就導致短時間大量擠
兌。

他解釋,擠兌屬於「自我實現的預言」,人們愈害
怕,最後就可能發生。假如有人開玩笑說,在報紙第
二頁有銀行擠兌(bank run)消息,但實際上是銀行
辦路跑,由於英文字詞run相同,如果沒仔細看,大
家以為發生擠兌,衝去銀行領錢時,這家銀行就真的
會完蛋。

戴蒙認為,從矽谷銀行事件可以了解到,不是每個
銀行都可能產生擠兌,重點在於要讓存戶有信心,不
要同時間想把錢領出來,如果真的出事,政府承諾存
款保障是最後的防線。

他也指出,SVB資產原先不到1000億美元,但在
2019年到2021年間資產成長一倍,但監理卻沒看到快
速成長的風險,依規定超過1000億美元後應該受到更
嚴格監管,但又有2年的調適期,監理上也有出錯。
此事件可看到監理上輕忽市價機制問題,SVB持有大
量政府機構證券,卻沒考量市值計價,是很愚蠢的做
法。
貼心提醒:
1.本公司所提供之即時報價資訊,不代表勸誘投資人進行期貨交易,且不保證此資料之正確性及完整性。
2.實際可交易商品相關資訊請以主管機關公告為限。